
联系电话:0451-510356380451-58894187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茂大道66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 COPYRIGHT MADIEER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黑ICP备16000000号
技术支持:国裕零雲提供计算支持
本项目核心技术为全自研质子交换膜,采用全氟磺酸树脂为基材,引入有机聚合物复合,增强了质子交换膜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以及提高了质子传导率、氢气渗透率,提高膜电极的工作效率并且进一步节约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同时自主开发出下游产品——燃料电池一体化膜电极和富氢水杯,其中,组成燃料电池膜电极的催化剂也为自主开发,催化剂和一体化膜电极的性能已经得到了初步验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设计的富氢水杯具有产氢量高、工作电压低等优势,具有广阔的销售前景。本项目成果将进一步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推动高端质子交换膜和催化剂国产化,带动相关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本项目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杜善义、韩杰才院士团队开展研究工作。研究所拥有先进的材料测试和分析设备,该研究所在2001年被批准建立“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现有2名院士和10余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中试地点位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实验室配置包括大型涂布机,膜电极超声波喷涂设备,研发平台、精加工平台、测试平台、小批量生产设备等,可满足燃料电池、富氢水杯、电解水制氢装置等研发与应用产品开发与性能评价。 项目拟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1,000万元,自筹资金600万元,拟出让股权比例约为10%-15%,具体合作方案可与财务投资者或战略投资者协商确定。
首席科学家:何伟东,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氢能关键材料中心主任,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国防科工局重点项目、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经费重点项目等多项科技研发项目。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0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金奖和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总经理:袁博韬,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在读博士,导师:韩杰才院士。研究领域:锂离子电池及燃料电池膜材料。在相关领域中,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并完成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项目、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顶级期刊文章3篇(IF共计>40),参与发表SCI顶级期刊文章10余篇,荣获2020年度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排名第2,学生第1)。
团队申授专利60余项,在焦耳、AFM等顶刊发表论文30余篇,项目研发产品由材料发展战略倡议人杜善义院士、衣宝廉院士与澳大利亚院士窦世学教授组成联席顾问团指导,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Goodenough教授团队,韩国能源部长兼汉阳大学教授UngyuPaik研究团队,西班牙BC材料中心主任S.Lanceros-Mendez教授团队展开密切合作。同时,项目凭借国际领先的技术以及强大的团队支撑力量,引领国内质子交换膜市场的革命性发展,助力解决“卡脖子技术”,现已成功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ohnB.Goodenough教授的认可与推荐。
质子交换膜凭借特异性的质子传递功能,在氢能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全球仅杜邦、旭化成、旭硝子和戈尔等少数公司掌握质子膜的生产技术,而具备全产业链量产能力的企业更为稀缺。从一辆氢能源车的成本来看,电池系统占比40%,是氢燃料电池车的核心,而按照电解质分类,氢燃料电池被称为PEM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可见其核心是PEM(质子交换膜)。然而,PEM的生产难度大,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氢燃料电池生产成本的降低。换句话说,要想实现氢燃料电池车的市场化,关键就在于PEM的规模化生产。自“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多个车企都在加快对氢燃料电池车的探索和布局。长城汽车战略顾问刘坤表示,2021年至2023年是企业布局氢燃料电池车的战略时机。而下游市场的活跃也推动PEM需求的增长,据中信证券预测,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总数将达到10万辆,车用PEM总用量约180万平方米,市场空间可达18亿人民币。 中国全供应链优势显著,本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将质子交换膜性价比显著提高,进一步降低氢能行业发展成本,有利于提高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搭建起上游产业推动下游产业发展,下游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项目前景巨大。
本项目产品性能和稳定高,已在技术设施完善的重庆两江科技园高新科技园选址,并有合作的原料供应商。计划投入600万元建立PEM生产线,同时招纳相关专业大中专学历并经过三个月的专业培训工人,保证生产线能够在4-6个月内投产,预计投产后十四个月可收回投资回报,后续可加大投入继续融资升级产线降低成本。项目未来三年的财务预测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