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静脉电位指导定位技术在窦律患者的PICC置管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29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13504653780
- 单位名称或姓名:蔡磊
- 产业领域:生物经济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临床工作中因病需要将一根导管从病人肘部穿刺置入血管,到达胸腔内上腔静脉,病人所需的化疗药、营养药等都从这个通道内输入,这就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技术。PICC每次使用时需通过放射影像确认导管及其尖端的位置是否位于上腔静脉, 但X线判定依靠临床技师经验而定,不同技师主要定位参照物不同,每次透视时间在1-2分钟,误差及参考点变异可导致导管头端位置不佳,若透视检查后发现导管尖端不在理想位置时则需重新调整导管深度及位置,反复透视检查均要承受不小剂量的射线辐射。生物电活动导致心脏收缩,心血管静脉内膜有静脉电位,锁骨下静脉、颈内外静脉、上腔静脉及右心耳/右心房交界的地方均具有其独立的电位特征,将腔内导管尖端本身作为心电的电极片,来引导出导管尖端位置的静脉血管电位,在置管过程中动态观察心电上P-QRS波形的特征性变化,可以判定导丝头端所在位置。置管期间若透视检查后发现导管尖端不在理想位置时则需重新调整导管深度及位置,患者反复透视检查均要承受不小剂量的射线辐射,有时医护人员也要在透视线下实时调整置管,与患者一样承受同等剂量的射线辐射,而对于医护人员及免疫低下的患者,长期辐射是有害的。因此试图寻找定位头端的新方法,希望改良后利用现有资源使导管头端定位更加准确,可重复记录并能够精确比对,要安全,要简便,同时让患者损伤少,无辐射。使用新技术改良了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技术,避免了患者往返于放射科之间的繁琐,操作与定位一体化,节省了人力、物力,节约了时间,减少在医疗费用上的投入。实施新技术使医护人员及患者均免受长期辐射,具有便捷、实时、有效、可靠、安全等优点,置管或检查“零”射线,革新了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认识。凭借腔内心电图引导指引,已成功为“先天右位心”、“单侧肺”、“血管畸形”等极端病例置管。该技术目前国内文献尚无报道。利用实时观测静脉内膜电位P-QRS波形的动态变化来判断导管尖端在静脉的位置,该方法不受穿刺部位及血管长度、扭曲、旋转等影响,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准确率为100%。利用心电介导犹如可视腔镜引导置入,操作检查一体化,在“零”射线检查的同时,巧妙的避免了因第三方放射科医师人员的不同而出现的结果判读差异,采用客观的电信号作为记录,留存的心腔内心电图可以不同时间多次比对图形差异,来复查置入后的导管是否移位。因心电测量对白细胞等免疫细胞无影响,避免了被X线辐射曝光的危害,具有安全、简便的优势,可扩展到婴幼儿及孕妇中心静脉置管,扩大了有需要的置管人群。实施正确的医疗治疗的同时,使医护人员及患者均免受长期辐射,累计每患者少射线曝光时间1分钟以上,置管等待时间缩短20分钟,初步按照年置管150人计算,可减少累计患者1800分钟X光曝光时间。按工作时间计算,可节约年置管时间3000分钟,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多做置管100人,或PICC维护操作多做200人/次,省时省力。熟悉上腔静脉电位指引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的应用,具有便捷、实时、有效、可靠、安全等优点,可满足各类身材病人的需要,对于特殊病例,几乎不受穿刺部位及血管长度、扭曲、旋转等影响,保证了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检查“零”射线,因ECG检查对白细胞等免疫细胞无影响,在婴幼儿PICC置管中,成功避免了幼儿早期被迫X线放射的危害,患者满意度高,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革新了透视及X片对导管头端定位的认识,最主要的是有效百分百的精准到达最佳位置,有望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大庆龙南医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