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经常规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物并经电子线阵式超声胃镜检查的病例70例,其中男性45例,中位年龄58岁;女性25例,中位年龄60岁。其中食管病变15例,胃部病变45例,十二指肠病变10例。病例纳入标准:1、经术后病理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物2、完整的临床资料。本研究均已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书。电子线阵式超声胃镜检查的适应症,如1.诊断消化管粘膜下异常:这包括鉴别消化管壁内病变与壁外的生理性或病理性压迫;诊断粘膜下肿瘤及明确巨大胃皱襞的性质。2.食管、胃、结直肠、胰腺及胆管癌的术前TNM分期诊断;3.诊断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胆管结石;相关仪器:电子胃镜采用日本Olympus GIF-Q290J,超声主机为EUB-5500型及线阵探头EG-3870UTK3.8。安全性:超声内镜检查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法,从1985年至1992年34个中心共进行的37915人次的超声内镜检查,共有19例次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0.05%),其中13例发生穿孔。因此可做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以使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超声内镜检查,进一步为患者疾病的诊治提供快捷、准确的方法,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达到与国内最先进技术接轨。
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比较:超声胃镜相能够更好的去观察食管、胃粘膜下肿物及周边比邻器官等外压性改变,与传统的CT、核磁、彩色多普勒等影像学检查相比,避免胃肠道气体和器官的干扰,才能更好的去观察清晰、完整肿物来源及层次。本研究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应用比小探头超声胃镜与环扫式超声胃镜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电子线阵式超声胃镜具有更好的画面清晰度,能够更好的辨析消化道粘膜层次结构,同时能更好的观察病灶血流情况,有利于对肿物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有利于粘膜下肿物与壁外压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判断肿瘤的起源和生长方式、可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可探查溃疡的深度,及估计其治愈的难易程度。
技术成熟度及推广应用前景:此项目已经在我科成熟并成功的开展,引进电子胃镜采用日本Olmpus GIF-290J,超声主机为EUB-5500型及线阵式探头EG-3870UTK3.8等设备。并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系统超声内镜检查操作流程进行培训,并分期分批派送腔镜室医生去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内镜中心进修。目前,我科对此项新技术进行了大量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及广播等媒体进行推广,在我市、周边城市及下属县城得到极大的好评,我科已经开展超声胃镜检查数百余例,并对其患者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70余例,手术过程顺利,无不良反应,本年度,我科室的研究工作将电子线阵式超声胃镜检查放到首要位置,开创了我市"电子线阵式超声胃镜在消化道的应用"一项空白,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激发科室各级医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科研的工作的质量。现已完成电子线阵式超声胃镜300余例,如:胰胆管检查、食管平滑肌瘤、胃底间质瘤、十二指肠降段布式腺瘤、胃窦异位胰腺、胃脂肪瘤以及食管和胃外压性改变等。对其部分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在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下观察肿物在食管和胃的层次及来源,选取治疗方案如:内镜粘膜下全层切除术(EFR)、内镜粘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经口内镜粘膜下环形肌切开术(POEM)、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MR)等相关手术。超声胃镜检查在临床上具有极其推广意义,可以确定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性质,判断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侵及深度和范围,也可以鉴别溃疡性病变的良性和恶性。并且可以判断消化道恶性肿瘤分期,来选择手术方式。同时可以在超声胃镜下行相关内镜下微创治疗,极大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对于外科行胆囊切除的患者,可以在手术前常规行超声胃镜检查胰胆管情况,便于观察胆道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此项目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不能充分的发挥电子线阵式超声胃镜检查在消化道疾病的应用,检查的范围过于狭窄,没能充分的开展超声胃镜的适应症,同时缺乏对科研培训学习的力度不够;规范、完善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不强。
对于以上问题,科室应该极大发挥超声胃镜检查在广大患者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加强科研管理模式,注重科研人才培训。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