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该课题被列入2015年度齐齐哈尔市科技局社会发展指令性计划项目。
研究背景及创见与创新:有研究表明即使血清镁在正常范围内,静注镁也可以防止尖端扭转型室速,但并不缩短QT间期。血清镁浓度达6-8mEq/L时,可发生镁中毒,但尖端扭转室速时使用的常规剂量1-2g,风险很小。2006年ACC/AHA/ESC出版的室性心律失常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提出,在离子正常值的情况下,补充钾镁,也应该作为治疗心律失常辅助用药。但对于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时,隐性低镁概念的提出及对心律失常的影响,在国内尚未有相关研究。
研究目的与意义:目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低血镁又是有器质性疾病的病人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在心衰患者临床检测到的血清镁浓度有时并不一定能及时反映机体镁的真实状况,如血清镁虽已低下,但细胞内镁仍可正常,反之,有时细胞内镁已降低,但血清镁仍可正常。因此在血清镁正常的情况下,细胞内仍可能降低,提出隐性低镁的概念。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镁检测正常的情况下,补充镁离子辅助抗心律失常的重要性。意义:减少因心衰合并恶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的心源性猝死,提高病人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主要论点与论据:筛选2015年6月~2015年9月住院治疗的100例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为各类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均符合WHO诊断标准,通过临床症状体征与相关检查,心衰程度为Ⅲ级~Ⅳ级,住院过程中患者心电图、Holter与床旁心电监护仪监测提示并发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多源性室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成联律室早搏、Ront室早、成对室早,室速等。选取100名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4ml,测血清镁浓度,血镁在正常值0.7-1.1mmol/l范围内的,常规查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镁治疗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59~78岁,平均年龄为(67.6±9.4)岁;心功能分级:Ⅲ级43例,Ⅳ级7例。对照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60~76岁,平均年龄为(66.5±10.3)岁;心功能分级:Ⅲ级42例,Ⅳ级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对100名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4ml,检测血清镁浓度作为基础血清镁浓度,血镁在正常值0.7-1.1mmol/l范围内,常规查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
②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尿剂、洋地黄、血管扩张剂、抗炎等常规抗心衰治疗,给予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镁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清晨空腹补充镁离子(10ml 25%硫酸镁+250ml 5%葡萄糖静滴,1次/d,2周为1个疗程),滴注时间应在1小时及以上,然后立即静脉采血并测定血清镁浓度,并常规查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
③记录完成心电图记录后,再次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镁浓度,与补充镁离子后即刻血清镁浓度值平均,获得心电图记录期间的血清镁浓度平均值。
④治疗过程中监测镁离子,血镁仍在正常值0.7-1.1mmol/l范围内的,1个疗程后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室性早搏Lown分级。
1.3观察指标
检测记录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镁浓度;统计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次数;观察患者心功能(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测定LVEF左室射血分数)与血压情况。
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社会效益分析,对心衰患者血镁在正常值0.7-1.1mmol/l范围内的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分析及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此类病人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源性猝死,提供帮助,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分析,直接经济效益:此类疾病的患者数量较大,且大部分患者可以住院治疗,血清镁测定作为此类患者常规检查,可增加医院的经济收益。间接经济效益:1)对该类患者早期补镁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疗程,整体上降低患者经济负担。2)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该类患者入院频率,亦可减少国家的医疗投入。
存在问题:扩大研究范围,进一步探讨血清镁正常的情况下补充镁离子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量效关系。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