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交易 > 科技成果
颈动脉斑块 3.0T 磁共振扫描技术探讨及斑块风险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22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0452-6866746
  • 单位名称或姓名:崔立然
  • 产业领域:生物经济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脑卒中现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致死性疾病,是常见的威胁生命的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每年约有超过250万脑卒中新发病例。因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医疗费用等特点,现已是我国目前最为沉重的健康负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血栓栓塞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致病因素。 在评价脑血管AS病变严重性方面,目前的临床常规方法是应用超声、CTA、MRA或DSA测量管腔狭窄程度。现在一般将测定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作为颈动脉AS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的主要依据。然而,大量研究证实,狭窄程度<50%的患者仍然存在发生卒中的风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血管存在重构效应,狭窄程度<50%的症状性颈动脉病变中,有20%~37.5%存在易损斑块。因此,狭窄程度并不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最佳评价指标。在病理学上,AS易损斑块主要表现为大脂质核薄纤维帽、斑块内出血和纤维帽破裂等。可见,易损斑块主要表现为斑块内的特定成分特征。因此,有必要对动脉管壁进行直接成像来评价斑块的易损性。 在评价颈动脉管壁斑块特征的多种影像学手段中,磁共振成像是最为全面和准确的一种方法。颈动脉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多种组织对比加权成像,特别是高分辨MRI可以清晰显示管腔、血管外膜至管腔的亚结构,对斑块的大小、面积以及斑块成分可以做出较为可靠的定量分析。同时还能对纤维帽完整性进行评价;MRI检查能准确地评估管腔狭窄率、斑块体积,同时还能有效区分斑块内各组成成分及相应体积,拥有鉴别斑块稳定性的能力。另外,由于MRI检查的无创性和可重复性,使得这一检查技术在血管性事件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利用对颈动脉进行3.0T磁共振高分辨成像可以准确评估管腔狭窄率,分析斑块的成分,精确测量斑块负荷,评估斑块的稳定性,且重复性较高,预测远期发生脑缺血事件的危险度,帮助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实现早期诊断和预防卒中发生有重要作用。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