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随着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使水稻生产很快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稻米品质对水稻生产效益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优质大米价高而畅销,质差的大米价低并且滞销。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包括四个积温带。相对于三、四积温带,一、二积温带以出产长粒、食味值高、香型的优质大米而享誉全国。但是,我省一、二积温带的很多优质米品种也具有一些致命弱点。例如,生育期偏长、出米率偏低、抗病性偏弱。这些弱点限制了这些品种的适应区域,增加了农民的种植风险。虽然可以获得优质优价,但是相对于种植普通品种,农民的比较效益增加并不明显。因此,一、二积温带需要选育保留既有特点,同时生育期更短、整精米率更高、抗性更强的优质米品种。这样的品种,更利于现阶段的快速产业化,更利于扩大黑龙江省优质粳米主产区的影响力,更利于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更利于寒地优质粳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利于我省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育适宜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种植的多优集成的优质米新品种,以有效解决本地区优质米品种过于单一、抗灾能力差、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市场竞争力弱、缺少自主创新的多优集成水稻新品种的问题。
三、创见与创新
1、生物学特性:该品种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8天左右,所需≥10℃活动积温2550℃左右。主茎12片叶,株高100厘米左右,穗长20厘米左右,每穗粒数110粒左右,长粒,千粒重25.4克左右。品质分析结果(两年之间幅度):出糙率78.1 %~ 80.0 %,整精米率62.5 %~ 64.7 %,垩白粒米率1.0 %~ 3.0 %,垩白度0.1 %~ 0.6 %,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93 %~ 17.66 %,胶稠度72.5 ~ 78.0 毫米,食味品质81 ~ 86 分。接种鉴定结果(三年之间幅度):叶瘟0 ~ 3 级,穗颈瘟1 ~ 3 级;三年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1.33 %~ 9.42 %。
2、产量结果
2010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晚熟组区域试验,6点次平均公顷产量8895.9公斤,比对照龙稻3号增产9.1 %。2011年继续参加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晚熟组区域试验,6点次平均公顷产量8471.6公斤,比对照龙稻3号增产7.3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683.8公斤,比对照增产8.2 %。2013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晚熟组生产试验,8点次平均公顷产量8875.0公斤,比对照龙稻5号增产8.4%。
四、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审定以来,已累计推广超过5万亩。
五、历年获奖情况
无。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东北农业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