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交易 > 科技成果
椎动脉颅外段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循环缺血有效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23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0452-6866746
  • 单位名称或姓名:赵旭伟
  • 产业领域:生物经济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椎基底动脉狭窄见于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起始部、VA颅内段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以 VA起始部狭窄最为多见。近年来,随着神经放射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已取得早期成功经验,本院应用经股动脉血管内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并利用术后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安全性、可行性和近期疗效做出评价。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研究主要对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即刻造影,评估其残余狭窄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近期疗效,并用NHISS评分评价术前术后患者症状改善程度。与常规药物治疗做对比,来研究椎动脉颅外段支架成形术对后循环缺血的有效性。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约有25-40%为后循环缺血性(posterior cerebral ischemic,PCI)病变引起。PCI导致的卒中预后较差,对患者预后及正常生存能力造成极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 PCI发病原因中以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为主,以椎动脉起始段为好发部位。近年来,椎动脉起始段支架成形术的应用逐渐推广,有望改善 PCI患者的预后。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血管内治疗对于多种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成熟的微侵袭治疗手段。过去的几十年见证了神经血管内治疗领域的巨大进步,这些技术用于治疗颅内及颅外血管重建、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等,技术日趋完善。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我市脑血管病患者人群较大,其中25%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人群,血管内治疗为患者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法,改善患者预后,有效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也提高了患者治疗的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血管内治疗的费用相对昂贵,也成为患者的治疗增加了障碍。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