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科学技术领域】属自然地理学和恢复生态学领域。
【主要技术内容】针对松花江下游沿江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和湿地净化功能丧失的现状,在国家和地方项目支持下,取得如下成果:
1、 创建了沿江湿地水位调控与水文连通技术体系
针对天然湿地地表积水水位降低、淹水时间缩短、水文连通不畅等问题,建立了提高水文连通的生态沟渠技术以及提高退化湿地水位的生态坝和人造冰坝技术。该技术显著提高了坝体上游湿地的淹水时间,提高了湿地的地表积水水位,增强了湿地间的水文连通性,填补了松花江下游退化湿地恢复的水文调控的空白,丰富了退化沿江湿地恢复技术体系,为沿江退化湿地的水文连通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2、 构建了基于净化能力提升的湿地水体修复技术
针对退化沿江湿地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净化效率显著降低等问题,研发了河滨湿地净化效率提升的植被种植技术,能有效拦截漫溢洪水中的漂浮物、泥沙等污染物;基于植物吸收为主的河汊水质净化能力提升模式,该模式能有效的降低水流流速,拦截和净化水中的悬浮物和营养物;构建了基于泥炭藓富集的生态浮床水质净化模式,使水体中的氮磷和重金属得到有效的富集和去除。
3、 构建了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典型湿地植被扩增技术
针对退化沿江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严峻形势,研发了侵蚀岸沼柳护岸-生物栖息地构建模式,此方法具有很好的抗侵蚀和栖息地构建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提升功能;研发了退化沿江湿地泥炭藓初春恢复技术,显著缩短了泥炭藓的返青时间和提高了其成活率;研发了快速繁殖本地龙江柳的扦插技术,显著提高了龙江柳的成活率。
【经济技术指标】所研发的系列生态功能恢复技术,具有较大的间接经济效益,为流域的湿地功能恢复提供了样板,也为流域的水质改善和生态完整性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
【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成果为松花江下游沿江湿地生态功能恢复提供了借鉴,对不同类型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具有较强的技术支撑作用。
【专利授权及成果应用状况】申报发明专利8项,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8篇(SCI论文4篇)。本项目湿地水文调控技术在水专项示范区得到应用,湿地淹水面积增加1032公顷;示范区植被覆盖度提升至87%;洪水期泥沙截留量高达300万吨,秸秆拦截量可达9吨/公里。在富锦示范区推广面积1324公顷。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