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式研究》项目是2012年黑龙江省林业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主要研究内容:1、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现状分析
对孟家岗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进行调查,分析其林分结构特征及林分生长量,划分经营类型。
2、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化经营改造技术研究
(1)在长白落叶松人工幼龄林抚育时保留珍贵阔叶树种,开展促进长白落叶松和阔叶树的混交技术研究。
(2)对长白落叶松中龄林进行不同方式(点状、开天窗、带状)、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引入本地乡土树种进行人工林下更新,在不同的郁闭度下采用不同的整地方式、不同的更新树种和不同的更新密度,通过不同的组合研究筛选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天然化的人工更新模式。
(3)对大径阶的长白落叶松成熟林进行大强度的抚育间伐,开展密度控制研究;对林地进行浅抚、疏松表土层等作业,开展人工更新和人工促进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研究。
3、经营模式的固碳效能和生物多样性研究
开展经营模式的森林固碳能力、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及与传统抚育经营相比较的固碳效能评价等研究;开展抚育经营模式的生物多样性、干扰强度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及与传统抚育经营的生物多样性比较等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胸径与树高生长量均呈"S"型曲线,单株材积的生长量与林龄呈指数关系。直径结构均为正态分布,随着林龄的增加,正态分布的峰度降低。
长白落叶松中龄林林隙间伐后,林分生长量较对照林分提高20%以上,草本和灌木的种类增加,密度、盖度和平均高增大,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林隙大小对保留林木的生长、林隙更新情况、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其中林隙7m×7m的林分效果最为明显。林隙间伐降低了林分密度、增加了林内的光照,更能促进林下更新的生长,林隙间伐可以作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可行手段,但研究的林分为中龄林,林隙过大会导致严重的风倒,所以间伐林隙应以中林隙(50m2)为宜。
长白落叶松近熟林均匀间伐后,林木的生长量、林下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都有显著的提高。林木的生长量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林下更新生长情况的高低顺序是:采伐强度40%>采伐强度30%>采伐强度15%,更新密度1000株/hm2>更新密度1500株/hm2>更新密度2000株/hm2,间伐强度40%的林分物种密度、盖度和平均高较高,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的群落多样性好,复杂程度高,林下天然更新树种种类较多,平均高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有机碳含量最大;更新密度为1500株/hm2和2000株/hm2的林分,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较高。大强度的经营间伐,便于附近种源的天然下种,同时采用人工更新保证林分密度,诱导其成为稳定的异龄针阔混交林。
长白落叶松成熟林带状皆伐后更新的林分,草本植物和灌木种数、密度、盖度和平均高有所增加,土壤的松散程度有所改善,容重减小,提高土壤毛管孔隙度,改善土壤孔隙状况,持水能力增强。皆伐带宽与更新密度对更新苗木的生长情况、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均有显著影响,皆伐带宽越大的林分效果最为明显,两个更新密度中3300株/hm2的林分更好。带状皆伐后,有利于天然下种,但由于全光条件下草本、灌木茂盛,与幼树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在带状皆伐后,需要及时的抚育以促进天然更新幼树的生长,同时采用人工更新阔叶树种来保证林分密度。
提出了4种针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龄的近自然经营技术,为我省落叶松纯林的近自然化改造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