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课题来源与背景:黑龙江省为我国水稻种植大省,拥有稻田面积5700万亩,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资源潜力巨大。为此,2015年我们承担了黑龙江省渔政局下达的"寒地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研究。
研究目的与意义:"寒地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针对北方寒区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水产动物生长周期短、生长积温低等特点,选择适宜寒区稻渔综合种养的不同养殖品种,分别设置了"稻-鱼(鲤、鲫、柳根鱼)"、"稻-蟹(中华绒螯蟹)"和"稻-鳅(黑龙江泥鳅、台湾泥鳅)"模式,围绕稻渔综合种养殖模式构建,开展寒区稻渔综合种养殖系统物质循环、合理配比、稻渔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研究,重点突破稻渔综合种养系统要素配比、复合生态种养系统的主要类型及资源配置、稻渔综合种养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通过有效集成寒区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的稻渔配比、稻田工程、安全植保、安全施肥、鱼病防治、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等技术,构建适合北方寒区(黑龙江)的稻渔综合种养殖模式,最终形成具有寒区区域特色稻渔综合种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并在相应区域进行推广应用。项目将提升北方高寒地区稻渔综合种养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主要论点与论据:本项目应用于农业技术领域中的水产养殖。本研究根据水产养殖学、循环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及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共生互促互补特性,根据黑龙江省气候寒冷和水域环境的特点,研究创建以下技术:一是开发了洛氏鱥、黑龙江泥鳅、北方泥鳅、黑龙江花鳅等适合寒地稻渔综合种养的水产品种并构建了相应的种养技术,制定了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稻鳅共作生产技术规程》(DB23/T 2759-2021);稻鳅共作单产30.5~42.5kg/亩,平均单产36.8kg/亩,平均新增销售额736元/亩、新增利润361.8元/亩。二是建立了寒地稻蟹、稻鳅综合种养饲料投喂及水质评价系统,获得寒区稻-蟹综合种养水质评价系统V1.0、寒区稻-蟹综合种养饲料投喂系统V1.0、寒区稻-鳅综合种养饲料投喂系统V1.0、寒区稻-鳅综合种养水质评价系统V1.0等四件软件著作权;三是优化了寒地稻渔综合种养田间工程及防害防逃系统,发明了一种寒冷地区大规格河蟹的稻田-池塘养殖系统、一种北方寒区稻-鳅综合种养系统、一种适合北方平原型稻田稻渔综合种养的渔沟系统、一种河蟹防逃墙装置一种稻田养蟹防护网装置、一种稻田养鳅防鸟网等5项实用新型专利。
创见与创新:本项目阐释了寒地稻鱼、稻鳅、稻蟹综合种养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建立了适宜于寒地稻-鲤、稻-鲫、稻-鳅、稻-蟹、稻-柳根鱼等共作过程中稻鱼(鳅、蟹等)配比、田间工程、安全植保、安全施肥、水稻种植、饲料投喂、病害防控、水质调控等技术参数,创建了寒地稻鱼、稻鳅和稻蟹共作技术模式,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开发了洛氏鱥、黑龙江泥鳅、北方泥鳅、黑龙江花鳅等适合寒地稻渔综合种养的水产品种并构建了相应的种养技术;建立了寒地稻蟹、稻鳅综合种养饲料投喂及水质评价系统;优化了寒地稻渔综合种养田间工程及防害防逃系统。本项目制定了《稻鳅共作生产技术规程》(DB23/T 2759-2021)《稻鱼共作生产技术规程》(DB23/T 2790-2021)《稻蟹共作生产技术规程》(DB23/T 2760-2021)三项黑龙江省地方标准,以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文件形式发布实施的技术规范9项;发表论文12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件。本项目成果达到的总体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整体水平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2015~2020年,"寒地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累计6年推广面积381.9万亩,新增水产品8.4万吨,新增产值21.68亿元,新增利润10.53亿元;平均亩新增产值567.8元,亩新增利润275.6元;较常规水稻单作增效55.12 %;农药和除草剂用量减少50.3%,化肥用量减少30.1%。目前,项目成果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稻农的养殖技术水平低,二是暂养池、越冬池等配套设施缺乏,三是适合稻田的高效养殖水产品种少。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