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该成果是2003年至2007年由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伊春分院独立研究完成。主要是以红松为研究对象,针对红松果林矮化及早期丰产经营配套技术进行研究,通过选择松籽丰产的母树、筛选亲合力强的砧木、改进嫁接技术、培育优良嫁接红松幼树,研究合理初植密植,修剪、整形,促进分叉,施肥,喷施药物调控生长与开花结实,幼林抚育管理等综合技术研究,以实现红松树体相对矮化,树冠面积增大,早结实,多结实,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便管理和采收的经营目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伊春林区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的建群树种,同时也是东北林区仅有的几种木本粮油经济树种之一。它不仅是珍贵的用材树和景观树种,而且种子具有非常高的商品价值,可直接食用,种仁被广泛用于食品行业,制作特色松仁食品、松仁糖果、松仁饮料等。现在由于半个世纪的采伐,现存天然红松林木数量少,多为成过熟林,松籽产量低,所以红松松籽经济林矮化及早期丰产经营配套技术的研究,是解决生产单位和民有林承包营造红松松子经济林急需问题。通过5a的研究,掌握矮化、早期丰产的关键技术,可使嫁接的红松林分结实早、产量高,易采收,非常适林业职工经营,同时投资少、见效快,回报高.
1、通过对新嫁接红松幼树雌花出现年度与数量对比分析对优良红松母树林分、优良母树单株提出可操作的数据指标,即采穗红松人工母树林,年龄要在30年以上,雌花株率大于40%,优良母树单株雌花数在22-65个(或更多)。
2、研制出一套完整的丰产树形整形技术,新嫁接红松整形主干高度在2.5m以上,整形方式以剪除主梢留全部侧梢培育3-4个主枝或摘顶芽选留2-3个侧芽培育2-3个大主枝为好,是抑制高生长,有利早期高产的丰产树形。
3、早期对土壤增施磷、钾肥,可明显提高樟子松砧木嫁接红松幼树早开雌花、多开雌花数量。
4、提出一套科学的针叶树砧木侧枝管理技术,既有利于所嫁接红松生长发育又防止砧木“小脚”不协调现象。该技术较为成熟。通过对红松果林矮化及早期丰产经营配套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完善的红松果林经营技术体系,以此为依托开展红松果林早期丰产配套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以促进红松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红松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该研究成果可在小兴安岭地区及其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地区推广应用。一般林龄5a,嫁接的红松幼树高度达到2.5m以上,就可以适当开花结实。林龄15a以后正常开花结实,开花结实达100a以上。现按林龄15a-39a进行计算,经济效益分析如下:营造1.0hm2红松果林,嫁接苗木自己培育,初植密度625株,林龄15a至19a,开花结实率50%-60%,结实株数312株/hm2-375株/hm2,松籽产量100kg/hm2.a;林龄20a-29a,松籽产量350kg/hm2.a;林龄30a以后,松籽产量500kg/hm2.a。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