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成果来源:该项目的主要技术来源于“半干旱风沙区防护林体系功能优化及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成果,由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完成。该成果成果库号为14030140。技术水平:2011年7月19日通过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鉴定,该成果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于2012年获黑龙江省林业科技步一等奖。在该区开展樟子松沙棘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建设模式,必将发挥巨大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动我省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的发展,尤其是对防护林的高效经营与利用产生积极的示范辐射效应。于2019年在七台河市龙山林场19林班10小班营造樟子松沙棘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270亩。造林密度采用3米×3米的株行距,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方便抚育管理、果实采摘、能抑制杂草生长,苗木配置采用樟子松与沙棘隔行混交,三角型配置,沙棘雌雄配置6~8:1。林场的造林时间在4月下旬进行。推广的主要技术:1、种源选择:樟子松选用二年生苗木,沙棘选用二年生深秋红大果沙棘。2、栽植地选择、整地技术:采取穴状整地,植树穴30×30×30(cm),樟子松与沙棘行间混交,三角型配置。3、沙棘苗木扦插繁育技术:采取扦插育苗技术,主要是为保持深秋红大果沙棘优良性状特点不变,有雌雄区分的苗木。沙棘育苗技术包括整地作床、建立育苗拱棚、设置微喷灌溉系统、剪穗与处理、扦插技术等等。4、示范林营建技术:⑴造林地选择:造林地选择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荒山坡地。⑵造林密度: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方便抚育管理、果实采摘、能抑制杂草生长,造林密度采用3×3米的株行距,苗木配置采用樟子松与沙棘隔行混交,三角型配置,沙棘雌雄配置6~8:1。⑶苗木选择:樟子松造林应选用经过换床的二年生苗木,要求苗木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直立不弯曲。⑷栽植方法:本地区的造林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 按造林设计在穴状整地的基础上,按株行距挖穴,穴的规格为30×30×30(cm)左右,视苗木规格而定,苗木规格最好整齐一致。植入苗木后踏实,随即浇水,也可采用抗旱桶拉水穴灌。如果栽植后长时间不下雨,需每隔10~15天浇一次水直至稳定成活。⑸抚育管理:植后前2年内,适时除草,避免杂草与树木争水争肥,影响林木生长,直到林分郁闭。 沙棘的主要病害是干缩病,对此病害需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要加强抚育管理,使树木生长健壮,不宜感病。 ㈠经济技术指标:1、营建樟子松深秋红大果沙棘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种植面积270亩,造林成活率90%以上,保存率85%。樟子松苗木平均高度30cm、地径平均1.0cm;沙棘平均苗高2.5m、地径平均3cm。扦插繁育深秋红大果沙棘30亩,扦插出苗率达到80%以上,产苗24万株。2、发表沙棘育苗及造林方面的论文1篇。3、组织技术人员和林农培训,举行专题讲座,培训人员200人次,印发技术手册500册;4、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营建樟子松深秋红大果沙棘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面积 2000亩。经济效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推广示范规模270亩。3年后,沙棘开始采收,按照每亩产值5000元计算,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50万元。通过增收效益的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周边林场、乡村群众从事林下中草药种植,辐射带动面积按2000亩计算,3年后可实现经济收入10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培育深秋红大果沙棘24万株,每株按1.5元计算,苗木效益为36万元。㈢社会效益:沙棘产业具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发展中草药产业,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繁荣农村社会文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沙棘种植和发展,每年可带动大批劳动力从事药材种植、加工、销售、运输等活动,促进大学生、农民工、下岗职工创业或就业,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