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百姓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方式已由温饱型逐渐向保健型转变。蔬菜作为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副食品,其需求量、品种类型、供应价格、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优质安全蔬菜的追求和需要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受既得利益影响,蔬菜生产中超标使用农药、化肥,造成蔬菜品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的现象屡见不鲜。我省设施蔬菜生产中因结构设计缺欠,综合配套匹配不适、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不到位的影响,地产鲜菜呈现季节性短缺,淡旺供需矛盾导致的价格波动十分突出。季节性蔬菜供应不足、价格波动大、质量安全不稳、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为此,2011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设施蔬菜大省、商品蔬菜输出大省、优质蔬菜大省和特色蔬菜大省”的宏伟目标。2012、2013年省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两次听取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并召开现场会议进行专题推进,要求全力抓好冬春设施蔬菜生产,提高地产蔬菜供给能力。自2010年开始我们组织全省技术力量,以“优质、安全、营养,保供、增收”为目标,对全省蔬菜(含西甜瓜、食用菌)生产设施和技术进行改革创新,通过试验示范、区域生产,边研究边推广边完善,努力实现“建造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程控化、栽培模式化、产品安全化”,把主要先进技术集成创新,于2012年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模式”在全省适宜范围内推广,该项技术以安全、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有效延长地产蔬菜供应期为目标,引导均衡供应,实现调整产业结构和促农增收。
该项技术的核心以增加蔬菜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重点是通过创新集成多项栽培技术和模式,达到延长我省蔬菜生育期,提高地产蔬菜的供应比重。保证我省的地产蔬菜供应均衡,品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价格稳定,菜农收入显著增加。
项目在哈尔滨、大庆、牡丹江等地建立53个蔬菜标准园和140个示范点,项目的技术内容在园区内示范展示。在品种选择、种植方式、机械化程度、田间管理、安全用药及采后包装、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主要生产环节中采用配套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棚室结构设计与优化、品种筛选、栽培技术措施的改进、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生物防治技术、产品采后处理及健康指标检测。其中包括温室高复种多元栽培模式和7种高效种植模式。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蔬菜平均单产达到4849公斤/亩,比2010年高26.3%;亩产值平均达到11233元/亩,比2010年高42%以上,亩增纯效益1300元以上。
2、核心区产品质量 100%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减少农药使用量30%以上。农业部连续两年抽检蔬菜核心示范区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均为100%。
3、节本增效 蔬菜育苗节省用种20~40%,成苗率提高15~20%,适龄壮苗率提高15~25%,亩节约灌溉用水30%以上。
4、地产果菜延长供应期34天,叶菜实现周年生产。
按照2012年项目实施规划计划三年累计应用110万亩,三年来该项目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都把其列为重点农技项目。经过各承担单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三年实际累计应用了140.9万亩,超额完成任务的28.1%。其中2012年、2013年、2014年推广面积分别为30.7万亩、45.12万亩和65.08万亩。其中项目核心示范区面积分别达到1.2万亩、3.4万亩和7.1万亩。项目推广三年来,实现总产值158.3亿元,累计新增纯收益18.9亿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4.9。地产设施蔬菜供应期达到267天,比2010年增加34天。淡季地产蔬菜供应量比2010年提高一倍,自给率达到64%,提高10个百分点。冬春淡季地产鲜菜自给率提高5个百分点。地产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比2010年提高2.4个百分点。解决了设施蔬菜优质高效技术难题,对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保证蔬菜安全生产、农民增收、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站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