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本课题针对黑龙江地区机制砂混凝土原材料状况及施工技术,通过室内试验、总结规律分析作用机理。对机制砂混凝土原材料:机制砂及石粉的各向技术特能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含石粉机制砂混凝土配制特点与配合比设计原理,分析了石粉在机制砂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较全面的研究了机制砂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包括机制砂混凝土的碳化、抗渗性、抗冻性、抗硫酸盐侵蚀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
(1)应用数字图形处理(DIP)技术研究了试验机制砂的颗粒形貌特征,得出现有机制砂颗粒特征呈针棒状较多;颗粒表面凹入和开口孔隙的体积较大;机制砂中石粉颗粒多数呈块状,稍具棱角,接近水泥或矿渣。粉磨后部分棱角被磨掉,轮廓变得稍圆。对于级配较差的机制砂,石粉能明显地增加混合物的密实度。
(2)提出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理论中的 5 项参数 :用水量、胶凝材料用量、砂率、机制砂物理性能、机制砂专用外加剂。
(3)I级粉煤灰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高于同等配比下的II级粉煤灰机制砂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当水胶比较低时,大掺量粉煤灰机制砂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均满足要求。
(4)在强度等级低时,机制砂抗渗性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降低较大。在强度等级较高时,混凝土硬化后结构密实度提高,抗渗能力增强,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抗渗性相差不大。
(5)盐的存在加剧了机制砂混凝土在冻融循环过程中产生的表层剥落,却减缓了机制砂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的下降。机制砂掺量为50%时,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最佳。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公路科学研究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