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1)任务来源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自主性课题。
(2)研究目的和意义
1)促进鹤岗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基于绿色基础设施建构鹤岗绿色生态网络,结合鹤岗空间分析,编制包括城乡空间结构、生态安全格局、基础设置布置、集中建设区布局以及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内的一张蓝图,实现鹤岗市“人口-经济-环境-空间”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2)对接并支撑鹤岗市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新时代的两个重要发展目标。基于本研究科学识别的城市空地,作为评估城市建设用地存量与低效用地的基础,以此作为未来规划设计的底图;同时对接国土空间双评价,所识别的城市空地可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土地资源评价提供参考;所识别的采煤塌陷区可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提供参考。
3)构建基础数据库,支撑城市设计、城市管理等工作:基于本研究自采集的大量高精度数据所识别的现状情况可作为基础为城市设计服务;同时该移动感知方法也可以在后续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中应用,采集高时空分辨率视频与图片数据,为城市管理工作服务。
4)举办中国首届收缩城市工作坊,探讨收缩城市应对工作,引起广泛社会关注:工作坊以收缩城市为主题,旨在直面鹤岗城市收缩城市的客观现实,通过城市规划手段探索应对收缩城市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工作坊参与者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150余名专家学者。
(3)创见与创新
1)针对现有资源枯竭型城市数据覆盖度不高、更新缓慢、采集成本高昂的问题,研发了大范围、低成本、多模式的城市街景采集方法,通过将其与城市管理用车和其他多类工程车辆相结合的模式,在半年时间内数据覆盖范围拓展5倍,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和更新频率。
2)利用城市感知采集的海量街景图片,采用虚拟审计与深度学习模型结合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问题识别的精细化方法,这些方法具有“自动化、低成本、易扩展”等特点。在保证识别精度的同时,节省了2/3人力资源,提高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问题要素识别的效率。
3)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失序等问题,基于空间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数据增强设计的规划应对新方法,改变了传统以增量和扩张为主导的规划模式,以适应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
(4)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与科研价值。本项目研发了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问题识别的先进技术,包括城市感知的人本尺度城市街景自采集,以及基于街景图片的虚拟审计与机器学习模型结合的城市空间问题自动识别技术,提出了规划设计应对的具体措施,为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此项目支持了培养博士生8名,出版学术专著4部,教材1本,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
2)学术价值与学术认可。本研究相关的发表论文中、英论文43篇,其中SCI/SSCI 11篇,核心期刊32篇;获得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生态学报等国家及学术机构举办的城市设计及论文竞赛奖项24项。
3)社会认可与社会效益。自2016年以来,该成果陆续被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应用于“新城市支撑下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评测及可视化研究、鹤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0)、鹤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程项目、基于乡村调查的鹤岗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等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中。从实施效果看,该技术有效地实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问题的识别与规划设计应对,并可有效的迁移应用到其它城市,实现以人为本,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目的,并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减少城市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成果简介
该项目聚焦资源枯竭型城市,选取黑龙江省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鹤岗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数据,包括高分遥感影像及城市感知自采集街景,构建深度学习模型,科学识别和分析了鹤岗市中心城区所存在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采矿塌陷区、城市空地、空间失序和废弃建筑四类较为典型的空间问题,并通过文献查阅、利益相关者访谈、工作坊等方法,针对不同空间问题形成相关应对策略。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