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一、 成果重要性概述
以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主要树种(组)(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哑变量方法、线性和非线性混合模型、度量误差模型联立方程组、似乎不相关模型等近代统计学新方法和新理论为基础,构建各树种(组)的形质模型、单木生长模型、直径分布模型、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等基础动态模型,开发东北林区主要树种(组)基础模型集成系统软件,可以预测各树种(组)单木生长、形质、生物量、林分生长和收获等的动态变化,模拟不同森林经营措施,可为东北地区森林的经营决策提供基础模型和依据。
二、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分析
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森林生长模型的研发及其在森林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传统的经验生长收获模型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并利用现代统计方法如混合效应模型、联立方程组方法等进行参数估计,以提高模型的预估精度和更精细地解释误差。与人工林相比,存在多树种、年龄、立地指数的表达等问题,天然林的生长模拟仍然是一个研究难点。近年来,我国建立了几个主要人工林的生长模型,提出了全林整体模型,也开展了天然林生长模型的研究,但仍然缺乏有效的天然林的生长模型系统。本成果以东北地区各主要树种(组)为研究对象,阐明人工林和天然混交林各林分类型的林分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范围之广泛,收集数据量之巨大,研建模型之系统,在国内生长与收获模型研究中尚属首次
三、 成果的技术关键、达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技术关键
(1)基于分段函数理论的冠形曲线模型
(2)基于分位数理论的SDI最大密度线方程
(3)线性及非线性混合模型
(4)基于度量模型联立方程组的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19个树种(组)与距离无关的区域性相容单木生长模型
(2)17个树种(组)树冠冠形曲线模型
(3)15个主要针阔叶树种(组)干形预测模型
(4)15个树种(组)各区域、各分量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和碳储量模型
(5)16个主要树种(组)相容性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系统
(6)16个林分类型林分直径分布函数参数预估模型。
四、 成果应用情况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研究成果已在东北地区各林区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动态监测、资产评估、森林经营、森林碳储量估测及碳汇项目造林设计等项目中进行了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该成果大大提高了森林资源的估测精度,节省大量资源调查、监测、评价、鉴定费用,完善了我国森林经营技术体系,为各部门提供翔实准确的森林资源数据,为政府宏观决策、科学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等方面提供服务,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在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建立试验示范林50公顷,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五、 成果推广前景分析(包括产业化、可推广规模和其他与成果转化相关的内容等)
本成果可以很好地解决大地域天然林林木生长预估中所涉及的立地评价、林分结构等问题,可以准确地预测人工林、天然混交林、异龄林等多种林分类型的林木生长和林分生长,并能描述不同经营措施对林木生长变化的影响,实现东北林区各区域各林分类型主要调查因子的更新和动态预估,可直接应用到东北地区森林经营规划和采伐设计中,应用前景广阔。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东北林业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