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卫健委2016-239号科研课题。
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严重侵害患者的中心视力,包括特发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外伤性黄斑裂孔等,是成年人视力丧失首要疾病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内界膜(ILM)翻转遮盖MH,治疗巨大、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取得一定的效果,但ILM 翻转的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就包括在气/液交换时翻转ILM 可能会自行游离,并且对于初次手术已行内界膜剥除的患者,因为黄斑裂孔边缘已无ILM,这种方法也不适用。内界膜移植即应用一层或多层自体游离内界膜填塞于裂孔的神经上皮层下,在裂孔中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通过色素上皮的主动转运功能将视网膜下液体转运到裂孔外,使视网膜恢复贴附。移植的内界膜促进胶质细胞增生,有利于黄斑孔愈合。
目前临床上应用移植内界膜作为单纯内界膜剥离术后未愈合黄斑孔的治疗方法,虽然成功率大大提高,但内界膜移植能否作为难治性黄斑裂孔的首选治疗方法,尚缺乏科学依据,其功能的恢复与传统的术式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比较研究。
本课题开展游离内界膜移植技术治疗术前评估为难治性黄斑裂孔,选取病例20-30例,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行传统的单纯内界膜剥离,第二组同时进行游离的内界膜移植,两组均选择10%C3F8气体填充。两组术前进行最佳矫正视力( BCVA),术后1、2、3、6个月进行上述视功能的评估,从而比较两种术式的术后愈合率及功能恢复情况,为难治性黄斑裂孔的首选术式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完成情况:
收集2017年1~12月确诊为特发性、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24例(24只眼),神经上皮层最小裂孔直径≥450μm,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单纯内界膜剥离组行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并行黄斑孔周围内界膜剥离术,第2组为联合内界膜移植组,在第一组的基础上行游离内界膜移植于黄斑孔,两组均行无菌气体充填。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1、2、3、6个月BCVA(最佳矫正视力) 和 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1~6个月裂孔闭合率联合治疗组为100%,单纯内界膜剥离组裂孔未闭合2例,重新行游离内界膜移植最终闭合。联合治疗组裂孔闭合率优于单纯治疗组,两组间BCVA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纯内界膜剥离组。结论:游离内界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
该项目曾获哈尔滨市新技术引进应用奖一等奖。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哈尔滨市眼科医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