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东北林业大学针对目前桑黄市场需求强烈,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开发价值,而其主要药用成分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抗肿瘤作用及合成途径未见报道以及人工栽培技术不成熟等问题,通过课题自选的方式开展了桑黄抗肿瘤活性物质及栽培技术的研究。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旨在为桑黄三萜类化合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及保护野生桑黄种质资源、探索适宜的人工栽培方法奠定基础。
在对桑黄的提取纯化研究过程中,获得了桑黄总三萜的最佳提取工艺:乙醇体积分数70%,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40 min,桑黄子实体总三萜的得率可达9.83 mg/g,该工艺提取时间短、操作简单,提取率较高;建立了D101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桑黄总三萜的最佳工艺:上样pH值为6,上样质量浓度为1.0 mg/mL,上样流度为3 BV/h,上样体积为4 BV,吸附6 h后,依次用蒸馏水3 BV、20%乙醇溶液2 BV、70%乙醇溶液4 BV进行洗脱,流速为3 BV/h,收集70%乙醇的洗脱液,该纯化工艺简单,成本低,产品的纯化质量较高。
在对桑黄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过程中,发现桑黄总三萜对4种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结肠癌细胞Caco-2的最小抑制浓度为0.2 mg/mL,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最小抑制浓度为0.3 mg/mL。随着桑黄总三萜浓度的加大,对4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加强。桑黄总三萜对4种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的最佳作用时间为48 h,且对4种不同的肿瘤细胞间没有差异性。该研究结果可为实现桑黄三萜类化合物作为潜在抗肿瘤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在对桑黄三萜合成途径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桑黄三萜主要以MVA合成途径为主,共获得了参与该途径三萜骨架结构羊毛甾醇合成的12条候选基因序列,以及7条可能参与桑黄三萜下游氧化反应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这些序列为桑黄三萜生物合成研究提供了候选基因资源;为了进一步研究三萜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作用,克隆并分析了桑黄HMGS和SE基因,成功构建了SE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E,经SDS-PAGE分析发现,SE基因在IPTG诱导后可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构建了适宜桑黄遗传转化的中间载体pCAMBIA 1301-gpd-gpd及SE基因的过表达载体pCAMBIA 1301-gpd-gpd-SE,该结果可为今后桑黄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SE基因在桑黄三萜合成途径中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在对桑黄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制定了从菌种制备到栽培管理再到子实体采收等全套技术流程,从接种到子实体成熟只需85 d,该栽培技术不但缩短了桑黄生长周期,还获得了高品质的桑黄子实体,并且产量高、成本低、操作简便,为今后桑黄的规范化和商品化栽培奠定了基础。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东北林业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