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北方机场航站楼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研究》这一课题2018年被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列为重点计划科研项目,编号为2018-552。
机场航站楼属人群密集,流动性大的公共场所,其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影响楼内卫生学状况的因素多且复杂,存在较多的卫生隐患,且新建的航站楼将会使用大量的建筑、装饰材料和机电设备。机场候机楼因其人员健康状况复杂等原因,易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如病菌、病毒、有害化学物质等)污染,并可能通过流动的人群,由一个场所乃至更广泛的区域,从而为传染病的迅速传播提供有利条件。
据报道,中国每年因室内空气污染所致的超额死亡已达11.1万人,因室内空气污染所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数已达22万人,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因室内空气污染所致健康危害的经济损失高达约32亿美元。预防和控制公共场所传播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一直是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研究首次采用类比调查、卫生学调查、工程分析、检查表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北方有冬季供暖期的新建机场航站楼开展卫生学评价,使卫生学评价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首次在机场航站楼公共场所集中空调检测中采用了RRK-SR-Ⅱ型定量采样机器人进行采样,采样可深入管道内30米,具有定量采样、检测、照明、摄像、录像等多项功能,用操作系统进行电脑监控,这在国内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监测中属领先水平。相比于手工采样,定量采样机器人在确定采样位置、采样面积上更加精确,样品采集科学,样品具有代表性。首次在航站楼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的检测中增加了苯、甲苯、二甲苯等苯系物和氨、臭氧的检测,这在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首次对航站楼内不同类型公共场所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环境健康的风险评估,使评价结论更加客观、准确。同时也为卫生行政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了真实、科学的理论参考。北方机场航站楼公共场所室内噪声、二氧化碳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积尘量、送风中PM10、细菌总数等卫生学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有可能会对候机乘客及机场工作人员产生不同程度的健康危害。建议机场管理部门加强完善日常的卫生管理措施,根据航班进出港密度调整航站楼内的空气流通速度,缩短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周期,针对机场航站楼内各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因素预防控制关键点,加强日常卫生监测及卫生监督管理。
此研究成果应用到其他的兄弟省市和相关公共场所,均起到良好的效果,降低了机场航站楼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充分证明了本研究的有效性和可应用性,值得在全国范围的相关省市进一步推广应用。目前的国内研究中多对检测结果进行阐述分析,本课题采用更精准的定量采样机器人技术、全面的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的检测以及不同类型公共场所空气质量之间的比较分析,建立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卫生学评价方法,对北方机场航站楼的空气质量状况给与全面、精准的评价,这在我国尚属首例,将有利于我国机场航站楼公共场所人群健康与传染病相关性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警。
机场航站楼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研究对预防和控制机场航站楼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提高机场航站楼公共场所卫生质量,预防和控制公共场所疾病传播,保障乘客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节约。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