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1.课题来源与背景:“哈尔滨市慢性病与居民膳食模式的相关性研究”为2016年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16-440。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转变及慢性病呈现“井喷”状态的关键时期,哈尔滨市作为人口超过千万的副省级市,尚缺乏此类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的大型综合性调查研究。为此,本课题深入研究我市居民慢性病及其生物学指标的流行现状和分布特征,分析居民的膳食模式特点,研究慢性病与膳食模式之间的相关性。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0618名哈尔滨市18岁以上居民进行慢性病与膳食的现况调查,研究哈市居民慢性病及其生物学指标的流行现状、分布特征和膳食模式特点,并进行立体、全面、系统的描述,研究哈尔滨市慢性病与膳食模式的相关性,评估不合理膳食结构引起慢性病的风险,确定膳食干预的优先级,调整优化饮食结构,形成慢性病综合干预理念。
研究结论:哈尔滨市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6.89%,肥胖率为12.11%,高血压患病率为30.63%,糖尿病患病率为14.98%,因子分析得到5种膳食模式较为有意义:调味品膳食模式,动植物蛋白膳食模式,传统健康膳食模式,甜品膳食模式和饮酒膳食模式。传统健康模式随着因子得分等级划分的提高,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减低,是高血压保护因素,而调味品膳食模式和饮酒膳食模式与高血压呈正关联,是危险因素。调味品膳食模式与糖尿病密切相关,是危险因素,动物性蛋白膳食模式和传统健康膳食模式是糖尿病的保护因素。
3.技术创造性与先进性:本课题首次开展覆盖全市九区九县(市)的大规模的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对哈尔滨市居民慢性病现状及膳食结构进行立体、全面、系统的描述,填补哈尔滨市慢性病流行现状及其不合理膳食因素研究的空白。首次以阶梯式分阶段的设计方法,建立哈尔滨市慢性病及膳食营养因素监测体系,明确体系建设的架构,为长期、系统、连续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提供新的运行模式。
4.技术适用:本课题以覆盖哈尔滨市九区九县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多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居民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膳食情况进行系统、全面、多角度的研究,分析居民膳食模式中引起相关慢性病的不合理因素,从慢性疾病预防控制的角度分析调整优化我市居民的膳食结构和生活行为方式,确定膳食干预的优先级,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慢性病防控和营养改善需求,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多元化的膳食干预技术,建立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模式;为慢性病及膳食营养因素监测体系的建立、运行和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有效强化了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及能力培养。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研究为慢性病及膳食营养因素监测体系的建立、运行和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有效强化了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及能力培养,为建立一支覆盖哈尔滨市、区(县)、乡镇(社区)、村级技术成熟的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工作队伍,为我市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该课题所提出的膳食模式干预技术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模式等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性,可实现人群健康保护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存在的问题:由于课题项目工作人员、经费的缺乏以及政策保障机制的不完善,限制了该研究的推广应用,膳食模式干预只停留在项目和试点水平,尚缺少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研究。
6.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和技术报告,撰写国家级论文4篇,SCI论文1篇。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