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1、任务来源
本课题"三药联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为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批准项目,合同编号为2016-503。
2、应用领域和原理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亦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血液科疾病,其机制为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过多及血小板生成减少。针对其发病机制临床上可选择抑制血小板破坏或(和)促进血小板生成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首选口服泼尼松治疗,有效率约70%,但复发率较高。ITP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多种机制参与其发病过程,目前,针对患者个体临床上尚无有效指标预测首选哪类药物治疗最佳。多靶点联合治疗可针对其发病机制不同环节,从而能显著提高ITP的缓解率,并可能减少复发。基于以上临床情况及参考相关文献提出本课题半量甲泼尼龙冲击及续贯小剂量激素思路。另外,我们联合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ITP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但因该药费用昂贵,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参考相关文献提出本课题应用半量人血免疫球蛋白思路,有望即能取得理想疗效并节约费用。再次,我们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酸酯,有望减少激素用量并能延长持续缓解时间。另外,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紊乱在ITP 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淋巴细胞亚群紊乱参与了ITP 的发病,对其检测可作为ITP的辅助诊断指标,在指导治疗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3、研究结果及结论
本研究探索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新的治疗方案。我们采用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及吗替麦考酚酸酯三药联合(研究组)治疗ITP患者26例,单纯接受激素(对照组)治疗28例患者,结果提示三药联合完全反应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6.9%及92.3%;而单纯接受激素治疗患者完全反应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及64.3%。研究组的完全反应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该方案具备理论基础,方案设计合理,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另外,我们分析ITP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以及乙肝并发ITP淋巴细胞亚群情况,提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紊乱在ITP 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淋巴细胞亚群紊乱参与了ITP 的发病,对其检测可作为ITP的辅助诊断指标,在指导治疗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4、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
ITP是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既往研究其免疫机制是 ITP 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血小板相关抗体,使血小板被网状内皮系统或补体系统过度破坏,而引起血小板减少,出现出血的临床表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除体液免疫外,细胞免疫在 ITP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中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抗原特异性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异常活化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旦这种血小板抗原特异性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免疫耐受机制被打破,可辅助同种自身抗原特异性 B 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自身免疫病 ITP 的发生。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血小板生成已成为ITP现代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目前,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ITP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多种机制共同参与了其病理生理过程。近些年,有人提出多靶点治疗ITP理念,我们采用三药联合多靶点治疗ITP,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同步。
5、研究的创新性、先进性
(1)科学性: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分析
(2)先进性:与国内研究同步
(3)创新性:本课题基于多靶点治疗ITP理念,创新性采用不同作用机制三药联合并调整剂量治疗初诊ITP,国内文献未见报道。
6、临床意义
经过研究发现三药联合能够更快地提高初治ITP患者血小板水平,并且有效率更高,安全性较好。为临床提供一有效方案。另外,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ITP的辅助诊断指标,在指导治疗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7、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
本研究自研究以来应用于临床,我们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包括针对抗体(免疫球蛋白)、T 细胞(吗替麦考酚酸酯)和树突细胞(甲泼尼龙及泼尼松)三药联合治疗ITP 患者,进一步提高缓解率并延长持续缓解时间。我们研究证实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有助于ITP的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医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