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
脑卒中后出现的上肢痉挛是偏瘫患者中常见而又难以处理的继发性症状, 不仅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姿势异常、疼痛,甚至最终发展为关节挛缩,成为制约患者改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这种痉挛模式,至今尚没有一种完全满意的有效治疗。
②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运动想象技术在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康复中的应用,以改善其痉挛症状,降低肌张力,提高运动能力,提高运动灵活性,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脑卒中患者痉挛的治疗寻找一种安全、经济、有效且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从而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提高疗效。对于个人、家庭及社会均有重要意义。
③主要论点与论据:
近来研究发现“运动想象”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目前的应用研究主要针对瘫痪的上肢,并认为“运动想象”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脑卒中康复方法。想象通过改善运动技巧形成过程中的协调模式,并给予肌肉额外的技能练习机会而有助于学会或完成活动。“运动想象”疗法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最有力的解释是心理神经肌肉理论(psychoneuromuscular theory,简称PM理论)。PM理论是基于个体中枢神经系统已储存了进行运动的运动计划或“流程图”(schema)这一概念,假定在实际活动时所涉及的运动“流程图”,在“运动想象”过程中可被强化和完善,因为想象涉及与实际运动同样的运动“流程图”。在脑损伤患者,尽管存在身体功能障碍,但运动“流程图”可能仍保存完整或部分存在。有研究发现,脑卒中3周后运动功能已恢复者2次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检查中健侧运动前区明显激活,认为健侧运动前区激活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重建的关键。另有研究显示运动想象和实际运动时同样活化双侧运动前区、顶叶、基底节和小脑。这些研究提示脑卒中患者可应用“运动想象”部分活化损伤的运动网络。跳水运动员在准备跳水之前往往先站在台上将要完成的动作先在心里想一遍,这样可以提高动作的成功率及质量。国内外已有不少运动想象在体育训练、教学等领域的应用报告,显示了运动想象在提高反应时间和运动的准确性,提高运动速度、增强肌力等方面的作用,并认为想象训练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有助于加快熟练动作和加深动作记忆;赛前对于成功动作的想象体验将起到动员作用,使运动员充满信心,达到最佳状态。
④创见与创新:
在国内已有康复机构在运动想象技术应用于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方面开展研究,但对于改善痉挛方面尚没有报道。运动想象是一种简便易行、低成本、高效、安全、可广泛使用康复新技术。该技术可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缩短治疗时间,显著减轻社会及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采用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训练偏瘫下肢,通过视觉、听觉以运动想象激活正常运动信号,再将运动信号经效应器-肌肉发出运动信号。这种刺激经过反复训练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改善神经机能和神经支配肌肉的机能,从而达到运动想象训练的目的,取得运动训练相同的效果。对偏瘫患者而言,运动想象可以使患者对训练有意识的主动参与,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训练,更能使其对所需完成动作的理解。从而显著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本研究患者通过康复治疗后改良的 Ashworth评定表(MSS)、综合痉挛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10m最快步行速度(maximum walking speed MWS)评分明显增高,而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后MSS、CSS、MWS评分增高更加明显,提示在运动再学习训练中结合应用运动想象疗法可以促进脑卒偏瘫患者下功能。
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为脑卒中患者痉挛的治疗寻找一种安全、经济、有效且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从而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提高疗效。对于个人、家庭及社会均有重要意义。
存在的问题:根据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情况,设计运动想象方案。避免实施者不同时间的指导出现差异,需对其指导语进行录音,制定指导方案。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运动想象治疗后,可能对指导语出现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而影响疗效。每周将指导语给予调整一次,将方案1和方案2交替使用。
⑥历年获奖情况:2000年 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获奖项目:益脉灵治疗脑梗塞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医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