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本项目围绕大小兴安岭低质低效林、天然次生林、用材林等各类森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开展系统的联合科技攻关,按照“近自然林业”理论和森林生态演替理论,以工业精益生产思想为理念,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和现场踏勘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典型低质低效林、用材林、天然次生林试验区,通过带块状皆伐改造、补植补造、抚育间伐、中幼龄林抚育、退化林分修复等人工干预措施,对改造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林分空间结构、冠层结构、光合作用、林分生长状况、林冠截留、枯落物持水性能、土壤水文特征、地表径流水质、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呼吸等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开展低质林结构与功能优化技术、用材林精细化经营技术、天然次生林经营管理技术研究,使受损害的森林生态系统加速正向演替进程,尽快恢复到生态功能强、树种结构优、系统稳定的顶级群落。通过以上一系列技术研究,为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及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撑,达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精细化经营目标,促进大小兴安岭地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成果是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子课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林业局推广项目的集成技术,项目总经费投入447万元,属于森林工程、森林经理、森林土壤以及森林生态学交叉类基础应用技术。经过多年过量采伐利用及各种自然因素干扰,大小兴安岭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发生了显著退化,原始森林日渐减少,形成了大量的次生林和少量的过熟林,森林结构失调、稳定性下降,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效益低下,森林整体生态功能急剧退化,直接威胁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大小兴安岭地区森林的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对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地生产力、加速生态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提出了大小兴安岭低质低效林类型划分技术、诱导改造复壮技术、立体经营技术及生态功能 评价技术,并优化出最适宜的大小兴安岭低质低效林改造模式。(2)建立了大兴安岭用材林评价指标体系和大小兴安岭用材林最佳经营模式,编制了用材林精细化经营技术软件,并构建了大小兴安岭典型用材林树种树高生长模型。(3)建立了大兴安岭天然次生林格局优化和调控体系,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的变化及抚育间伐对大兴安岭天然落叶松林不同演替阶段水源涵养的影响,并构建了大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抚育更新模拟仿真系统。(1)为大小兴安岭森林抚育经营提供技术服务,达到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精细化经营目标,促进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造林成活率 92.9%,保存率 87.6%,林木年均生长量同比提高 14%左右。林木年均生长量同比提高 13.4%。左右。(3)大兴安岭用材林最佳抚育间伐强度为21%,抚育间伐强度为27.85%~40.10% 时,最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保水蓄水能力,提出了在中龄林和近成熟林中采用中强度间伐(25%~35%),在成熟林中采用高强度间伐(35%~45%),兴安落叶松林次生林水源涵养量改善效果最佳。(1)应用低质低效林结构与功能优化调控技术及成果,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林业局、新林林业局,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局和铁力林业局建立了试验示范区 4 处,营造林 247公顷,建立试验示范区 1188 公顷,林木年均生长量同比提13.7%。
应用大兴安岭低质低效林多功能经营技术及成果,在加格达奇林业局和新林林业局建立试验示范区总面积 289公顷,林木生长收获量提高了15.1%,碳汇能力和生态功能指数提高10%以上。在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进行低质低效林林分评定及类型划分技术、生态功能评价技术、诱导改造复壮技术及立体经营技术等技术的推广,进行低质低效林改造,改造区域面积 666.89 公顷,造林成活率 92.9%,保存率 87.6%,林木年均生长量同比提高 13.4%。(2)应用天然次生林经营管理技术及成果,在新林林业局建立试验示范区总面积317.21 公顷,提升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次生林的经营水平,提高森林质量和生产力,改善森林的多种生态功能。(3)应用用材林精细化经营技术及成果,在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实验局建立了试验示范区3处,总面积240公顷,利用精细化经营软件进行了人工林落叶松 5-20 年间的生长演示,蓄积量平均增长15%左右。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东北林业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