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交易 > 科技成果
丙酮酸口服液(Pyr-ORS)联合丙戊酸复苏对改善致死性失血休克大鼠生存的作用与相关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19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13845188773
  • 单位名称或姓名:王树明
  • 产业领域:高端装备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1. 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来源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课题(2018-082)。课题背景:失血是导致创、战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对于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主要通过输注血制品及静脉液体复苏,以维持重要器官组织灌注,保护器官功能并积极采取手术止血。这种策略的实施常不能保证及时性,特别是在我国广大的基层医院及边远地区,有效的手术止血及有效的静脉通路建立等常有困难。临床上许多创伤患者的失血为隐匿失血,早期诊断也有一定困难,液体复苏也同时带来再灌注损伤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战争、重大自然灾害及事故时,面对大批创伤、失血性休克伤员时,常规院前救治可能无法有效实施。因此,研究休克的非常规液体和药物救治技术对降低战、创伤休克患者现场死亡具有重大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项目设计首次运用胃内给予Pyr-ORS联合皮下注射VPA对失血性休克进行液体复苏,模拟院前休克伤员现场急救,因口服液复苏及皮下注药较静脉输液操作简单,对无菌要求不高,口服液可制成粉剂,携带方便,对突发战争或事故现场大批量创伤、失血休克伤员的院前救治具有重大意义。如早期现场复苏处理有效,可避免伤员早期死亡,为后续转运及进一步院内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3. 主要论点与论据:①建立稳定的大鼠致死性失血休克模型,并在相关研究中推广应用; ②确定丙戊酸(VPA)联合丙酮酸口服液(Pyr-ORS)对改善致死性失血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脏器功能指标及提高生存率的作用;③证实VPA联合Pry-ORS复苏能通过促进HIF-1-EPO信号通路,调控ERK、Akt信号通路发挥促生存效应的机制。 4. 创见与创新:本项目设计首次运用胃内给予Pyr-ORS联合皮下注射VPA对失血性休克进行液体复苏,模拟院前休克伤员现场急救,因口服液复苏及皮下注药较静脉输液操作简单,对无菌要求不高,口服液可制成粉剂,携带方便,对突发战争或事故现场大批量创伤、失血休克伤员的院前救治具有重大意义。如早期现场复苏处理有效,可避免伤员早期死亡,为后续转运及进一步院内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5. 社会经济效益:该成果为当前烧创伤-危重病领域提供了先进的理论依据,为其用于低血容量休克现场及院前生命维持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 6.存在的问题:证实Pyr-ORS联合VPA复苏对改善致死性失血性休克生存的作用。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实验已证实单独Pyr-ORS复苏可提高失血休克大鼠生存率,我们采用Pyr-ORS联合皮下注射丙戊酸(VPA)的复苏方案观察其是否比VPA或Pyr-ORS单独复苏更有效改善生存,这对休克现场复苏具有重大意义。Pyr-ORS联合VPA复苏对改善致死性失血性休克生存的机制探讨,这是本研究的难点。以往发现丙戊酸及丙酮酸都参与调节HIF-1-EPO及ERK/Akt信号通路,从而影响动物生存。因此我们拟通过实验验证Pyr-ORS联合VPA复苏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大鼠是否会影响HIF-1-EPO及ERK/Akt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明确Pyr-ORS联合VPA复苏对改善失血休克大鼠生存的机制,为该复苏方案用于院前大批失血性休克伤员的救治提供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