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小兴安岭野生榛子良种选育与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针对地域野生丰富榛子资源,设计总体思路为:调查小兴安岭野生榛子种质资源,摸清野生榛子种类、分布生态类型、结实情况、病虫害情况,调查17项野生榛子形态与数量指标,调查掌握榛子分布的群组类型。按预定的选优标准,进行野生榛子的良种选育工作。选出优良品种(家系),良种繁育,子代测定及优良品种复、决选。优良品种(家系)栽培区域化试验,即建立半园艺化榛子生产园,营造示范林,直接与生产结合,开展研究。榛子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大。小兴安岭林区野生榛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收获榛子仍依赖于野生采集。长期的无序采集,造成榛子资源减少,品质不断下降。野生榛子品质优于进口榛子,但产量逐年下降。伊春市场上榛子基本上被外来榛子垄断。近一、二年内,市场上几乎见不到地产榛子。而林区引种外来榛子近十年的情况是,尚未成功,有的林农损失很大。近两年,有引种辽宁平榛优良品种,据调查,仍不适应本地气候等条件,其物候期表现差异较大,陆续出现冻害,业者感到危机,这确是隐患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小兴安岭林区发展榛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选育优良品种,发展人工种植榛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才是科学有效的途径。(1)首次对小兴安岭野生榛子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研究。(2)首次开展小兴安岭野生榛子良种选育工作。(3)建立了小兴安岭野生榛子种质资源圃。(4)选出榛子丰产、优质优良品种(家系)两个,繁育成功无性系。(5)着力解决优良品系扩繁技术问题,开展人工栽培榛子示范,为规模化生产提供可能。(6)系统研究榛子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生活史,解决林区榛子虫口率高的问题,全面提高榛品质与产量。该技术较为成熟。通过研究选出适栽良种,各项实用技术,便于指导科学合理发展榛产业,取得良好效益。项目区域化试验由初选19个实生家系,包括决选的两个家系、无性系,营造的示范林,已成为半园艺化榛子生产园,各家系生长良好,部分已达三龄,开花结实,进入初果期,产量调查以两决选优良家系计算,亩产量超过对照(野生榛林)54.6%,初果期后第一年亩产67kg,第二年亩产92 kg。持续经营后,产量将逐年递增至稳定丰产期。这些生产园将持续产生效益,相关企业可继续长期经营,并接力研究,长期选育种,亦可做为优良品种繁育基地,继续推广应用。本项目依托乡土榛子资源,选育适栽良种,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适合小兴安岭及我省东北部栽培经营。解决了外埠榛子引入难以成功的窘境,结束了林区无人工栽培榛子品种的历史。结合生产实际与现阶段林区发展第三产业对榛子种植的需求,与林业企业协作,开展研究、试验工作,便于与生产结合,走产研一体化道路。所建成的榛林,半园艺化生产园,均设置在各协作企业,各项成果,可直接为生产企业和林区森工职工发展经济所利用。项目起到了示范作用,各项成熟技术已部分或正在幅射林区及周边地区应用,并取得良好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伊春分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