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成果简介:
①课题来源和背景:课题来源是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黑龙江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同时拥有世界上最珍贵的三大黑土带资源之一。但是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制约和人为不尽合理的过渡开发耕种、耕作粗放,对农田实行掠夺式经营,使得耕地黑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50年内下降了50%左右,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沙化、退化、荒漠化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田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直接威胁到粮食安全生产,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长期而频繁犁翻土壤,导致表层土壤有机质和结构稳定性下降,加剧农田表层土壤流失和风蚀,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以深松、免耕为主要内容的免耕技术在减少工作量的同时,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层水稳性团聚体,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抗侵蚀性,改良和恢复土壤肥力,对提高地力、改善生存环境和土壤水渗透性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具有省工省力、节本高效、稳产高效、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显著特点。
窄行大豆免耕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它的增产原理是在选择矮秆、半矮秆抗倒伏品种的基础上,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从而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合理配置,增加绿色面积,改善植株的受光条件,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高产。实践证明这种栽培技术,一般可比常规垄作栽培增产15%以上。窄行大豆免耕关键技术的研究,可以在确保优质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大豆单产、降低大豆生产成本,也可从根本上解决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振兴黑龙江大豆生产发展,提高黑龙江省大豆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更符合国家发展大豆生产的需要。
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以大豆窄行密植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免耕播种技术为核心,在保障大豆增产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培肥地力,实现大豆增产、增效、环境友好同步发展,是大豆生产具有可持续性。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研究提出不同秸秆覆盖量窄行免耕土壤温度、水分、杂草发生规律指标及大豆产量及生理指标;玉米大豆轮作全玉米秸秆地表覆盖还田,还田量达到100%;打破传统垄作、耕翻种植模式,采用19cm窄行免耕种植技术,大豆拨钱及生育期间不进行土壤耕作,降低生产成本,减少C排放、降低土壤侵蚀;19cm窄行免耕种植示范田公顷产量突破3900公斤。
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适应黑龙江省第一、二、三、四积温带大豆产区应用,出东部低湿易涝区和北部高寒区外。万度条件号,干旱、半干旱区增产增收效果好,温度条件差,低湿易涝区地块酌情应用或禁用。
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2014-2016年,“窄行大豆免耕关键技术合作研究”项目累计示范推广窄行大豆免耕关键集输7.2万亩,总增产大豆136.2万公斤,获增产总效益555.1万元,货节本效益544.2万元,总创经济效益1099.3万元。
存在问题:国产大豆免耕播种机械型号较少,窄行距免耕播种机械更少,一次在窄行免耕播种机型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三江平原东部低湿易涝区,技术还有待研究。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