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①项目来源与背景:黑龙江省政府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就与无芒雀麦、草地羊茅混播对越冬前、后苜蓿植株及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不同降雪覆盖程度及冬灌水渗透深度对苜蓿与禾草混播抗寒性和越冬能力的影响以及如何构建紫花苜蓿抗寒技术体系进行研究。
②研究目的与意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重要的多年生豆科栽培牧草,由于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全面等多方面优点,在畜牧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北方地区,苜蓿普遍存在着越冬率低、容易发生冻害以及死亡现象,从而造成苜蓿的大面积减产,苜蓿的越冬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北方苜蓿草地成功建植和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因此,开展紫花苜蓿抗寒性相关研究,提高苜蓿安全越冬能力,对于揭示其抗寒机理及采取何种有效措施提高其越冬能力,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项目通过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利用疏丛型禾草草地羊茅及根茎型禾草无芒雀麦根系特性,改善土壤结构及持水能力,从植株形态结构、根系生理生化等方面研究紫花苜蓿抗寒性能,研究目的在于明确不同降雪覆盖程度及冬灌水渗透深度对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抗寒性的影响,进一步构建紫花苜蓿抗寒技术体系。
③主要论点与论据;
无芒雀麦、草地羊茅禾本科牧草混播对紫花苜蓿越冬前后植株及根形态特征的影响。
冬灌水渗透深度与降雪覆盖耦合效应对苜蓿越冬能力以及可溶性糖、丙二醛、游离氨基酸、游离脯氨酸、SOD、POD根系生理指标的影响,探寻冬灌水渗透深度与降雪覆盖最佳组合。
④创见与创新;
在科技创新上,首次系统提出以混播为主要栽培方式、以冬灌水渗透深度、降雪覆盖程度为主要调节手段的紫花苜蓿抗寒技术体系。
在栽培方式上,详细阐明混播禾草如根茎型禾草草地羊茅和丛生型禾草无芒雀麦对于紫花苜蓿抗寒性能的影响。
在测试方法上,系统测定紫花苜蓿越冬和翌年返青根系生理生化指标,将其与紫花苜蓿抗寒性联系起来,连续观测其与紫花苜蓿翌年植株生长情况的相关性。
在多学科运用方面,综合运用遗传育种学、植物生理生化学、植物学、牧草栽培学等内容,学科交叉性较强。
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2013-2015年双鸭山饶河县、大庆市杜蒙县绿色草原牧场、佳木斯抚远县、齐齐哈尔龙牧草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紫花苜蓿抗寒关键技术及机制研究”项目,3年累计应用面积为96500亩,平均每亩增产53.58千克,平均亩赠收 119.27元,获总增效益1484.097万元。
项目的实施可为我省及东北寒冷干旱区提供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牧草良种及生产配套技术,可有力推动我省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为草业发展奠定基础,增加就业人数,使农民增收,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大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牧草具有强大的根系,而且生长速度快,能迅速的覆盖地面,防止水土流失,起到防风固沙,调节空气、涵养水源,在生态环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苜蓿为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很强的生物固氮能力,每公顷固氮相当于尿素260 kg~450 kg,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使后茬作物增产15%~30%以上,低产田可增产1倍以上。本项目的实施,将推进退耕还草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粮、畜、草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生态建设。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