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① 课题来源与背景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WB13B10602)
项目背景:
食用菌的种质资源是进行食用菌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种质资源携带着各种各样的基因,是品种选育和生物学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来源。筛选和确定育种的原始材料,是育种工作的基础。国外种质资源引进、改良是种质资源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际农业科技交流的重要方面。对一个国家作物类型的增加、优良品种的利用、优异特异种质的积累以至对农业科研和生产的促进,能够起到超出人们意料的巨大作用。
黑龙江省独特的气候资源,丰富的农林废弃物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使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食用菌业在黑龙江省种植业中仅次于粮、菜,居第三位,已成为黑龙江省的支柱产业。2012年全省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25.7亿袋,总产量115.8万吨(鲜品),总产值在41.4亿元,消耗农作物秸秆、农产品下脚料、废弃枝条和木屑等农业废料192万吨,目前商品栽培的有黑木耳、香菇、平菇、滑菇、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巴西菇、榆黄蘑、鸡腿蘑、猴头菇、银耳、灵芝等菌类。珍稀品种的快速增长,双孢菇为代表的草腐菌适度增加,不仅丰富了食用菌市场,而且加快了食用菌产业的全面发展。目前我省已有东宁县、尚志市、林口县、海林市和伊春市五营区、金山屯等县(市、区)食用菌产值超亿元。很多地区食用菌已成为其主导产业之一。如东宁、伊春、尚志、鹤岗、大兴安岭的黑木耳,哈尔滨市郊区、伊春朗乡的香菇,肇东、哈尔滨郊区的平菇林口、延寿的滑子蘑,海林的猴头菇,等等。黑木耳、平菇、滑子蘑、猴头菇、香菇等大宗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专业村、专业户。但是,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仍存在品种结构单一、菌种市场混乱、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标准化水平较低等问题。
②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国外种质资源引进、改良是种质资源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际农业科技交流的重要方面。对一个国家作物类型的增加、优良品种的利用、优异特异种质的积累以至对农业科研和生产的促进,能够起到超出人们意料的巨大作用。
黑龙江省食用菌近几年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连续三年发展速度高达15%以上。2012年全省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53亿袋,总产量281.5万吨,总产值120亿元,消耗农作物秸秆、农产品下脚料等农业废料420万吨。 但是,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仍存在品种结构单一、菌种市场混乱、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栽培技术标准化工厂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尤其是在工厂化栽培方面远远落后与韩国、日本等国。
中韩在品种及栽培技术等方面双方互补性较强,在进行食用菌品种、栽培技术的引进的同时,合作双方将对中韩食用菌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不同地理分布区食用菌的遗传背景,为培育优质高产的食用菌新品种,建立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育区及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存提供理论依据。双方在合作基础上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造福于两国人民。
③ 主要论点与论据
从韩国引进真姬菇、平菇、黑木耳、滑子菇等优质食用菌种质资源,通过新品种引进、筛选与选育推广,解决品种更新换代问题;通过引进配套的管控栽培技术,改变我国粗放经营浪费资源的问题,提升我过食用菌精细栽培管控栽培技术;对中韩食用菌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消化吸引再创新,筛选出符合我国育种目标的材料及栽培技术。
④ 创见与创新
1.从韩国引进平菇、灰树花、榆黄蘑、滑子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种质资源39份,通过农艺性状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韩引种质资源进行了评价;
2.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栽培的优良食用菌新品种5个;
3.借鉴韩国平菇等食用菌设施管控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和改进,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总结完善了黑木耳、平菇等设施栽培管控技术2项。
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效益:2014-2016年,韩引食用菌新品种及配套设施管控技术在东宁县、牡丹江市、海林市、林口县等地进行推广应用,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累计栽培黑木耳、平菇、滑子菇等食用菌4亿袋,产值16亿元,新增经济效益4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存在的问题:加强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与创新,在新品种推广应用上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提高育种水平并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设施管控技术。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