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枯病菌侵染下水稻生理响应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19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0452-2726311
- 单位名称或姓名:曲忠诚
- 产业领域:生物经济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1课题来源与背景
课题来源于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局农业攻关项目
水稻立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也是水稻旱育秧苗的主要病害,发病后会造成秧苗根部腐烂,导致营养吸收受阻,心叶枯黄,致使秧苗成片干枯死亡,危害严重。在旱育秧推广之初曾出现黑龙江省100%苗床发病,重病苗床死苗率达60%以上;吉林省70%以上苗床发病,严重苗床死苗率达75.3%。近年来,尽管苗床管理技术的改进、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及杀菌剂的大量使用,使得水稻立枯病的发生有所下降,但每年仍有10%以上的苗床发病,严重时发病率达60%以上,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苗期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防治水稻立枯病的一贯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然而目前对于寒地水稻立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及其生理机制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开展水稻立枯病菌的分离鉴定、抗感立枯病品种鉴选、立枯病菌侵染下水稻生理响应机制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集成建立水稻立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并将该技术模式示范推广,进行大面积应用。不仅为水稻抗立枯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可以实现对水稻立枯病的有效防治,大幅度降低立枯病的发生面积和危害,有效提升水稻生产能力,实现水稻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主要论点与论据
以立枯病菌分离鉴定及品种鉴选为基础,筛选最佳的防治药剂,并分析其生理及分子机制。建立集品种鉴选、防治药剂、最适播量、合理温湿度控制、床土酸碱度调控、适时通风等技术于一体的水稻立枯病综合防治技术。该技术达到以下性能指标:
①评价364份供试资源的立枯病抗性情况,筛选出高抗立枯病水稻品种资源7份,高感资源27份。
②以鉴选出的高感病品种为供试资源,在立枯病菌侵染胁迫下评价不同药剂对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最佳药剂FBT和氨基寡糖素;并明确了抗立枯病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③将抗性品种鉴选、最佳药剂评价与筛选、最适播量、合理温湿度控制、床土酸碱度调控、适时通风等关键技术集成组装建立水稻立枯病综合防治技术。
④水稻立枯病综合防治技术大面积示范达112595.8 hm2,增加产值12008.4万元。
4创见与创新
首次将立枯病抗性品种鉴选与防治药剂鉴选相结合,明确抗立枯病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将抗立枯病各关键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建立水稻立枯病综合防治技术,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水稻立枯病综合防治技术以其技术领先、实用性强,节本增效,保护环境,易于推广的技术特点和突出的技术创新点,具有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竞争力。
水稻立枯病综合防治技术在试验阶段采取了试验与示范相结合,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先进成熟、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安全,不污染土壤和环境。该技术不仅适宜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推广,也适宜在黑龙江省一、二、三积温带水稻种植地区推广应用。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经济效益:2018-2019年两年在泰来县、富裕县、梅里斯区等地应用效果明显,共应用面积112595.8 hm2,增产稻谷4002.8万kg,增加产值12008.4万元。因此,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推广前景。
存在的问题:不同药剂复配可能会更显著的提高立枯病抗性,本研究只对单一药剂进行筛选,而未做药剂间复配试验。不同育苗基质对秧苗素质及立枯病发生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未对不同育苗基质进行详细研究。因此,应进一步开展不同药剂复配试验,不同生态区域及育苗基质对水稻立枯病、秧苗素质等影响研究,同时进一步加大示范推广的力度,多组织培训,扩大推广应用面积。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