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⑴项目来源
2014年在黑龙江省林业厅立项,2020年10月完成。
⑵目的意义
樟子松梢斑螟是原本发生于大兴安岭樟子松原始林中的一种钻蛀性害虫,随着樟子松在三北防护林的区的大面积推广,该虫也逐渐扩散到了推广地区。近年为害面积逐年扩大,部分林分受害严重。为保护三北地区樟子松造林成果,研究和了解该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⑶主要技术指标
a樟子松梢斑螟生活史
樟子松梢斑螟在黑龙江西部地区至少一年一代,以1~6龄幼虫在蛀道、凝脂团和树皮裂缝中混合越冬。幼虫4月末5月初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树脂可以流动时开始取食为害。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直至8月末9月初均有蛹存在。6月初成虫开始羽化,直至9月中旬以后仍然有成虫羽化。蛹期和成虫期可达3个月以上。
b为害症状
以幼虫在表皮和木质部边缘之间钻蛀取食为害,造成树木流脂,严重时树干挂满蜡状的凝滞团,轻者影响树木生长,重者造成树木立枯、侧枝和主干风折,以10~20年生幼林受害最重。使林相残全不全,对樟子松林分具有毁灭性危害。也危害红松和长白松。
c分布与扩散趋势
截至2017年年末,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发生面积1.7万公顷,涉及40多个县、区或市。该虫扩散速度快,几乎是以几何速度扩散,林分一旦感染,一般会在5~7年内感染整个林分。
d生物学特性
卵的形态不详。老熟幼虫体长23~30mm,灰绿色或暗绿色。蛹长14~16mm,宽3.8~4.1mm,红褐色。成虫体长13~15mm,翅展24~30mm。众数龄期为6龄。幼虫活跃,前行倒退灵活自如,无吐丝现象。蛹的头部全部斜向上或直立,羽化后蛹壳留在凝滞团中。成虫羽化高峰期在17:00~19:00,具有明显的趋光性,交尾市在凌晨至天亮。
e生态学特性
在3m×4m的12年生樟子松林分中,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该虫月冻死率为6%;勇气有一种寄生蜂(种名待定),寄生率为0.2%~20.0%,寄生率不稳定,年度间变化较大。
f发生状况与林分及环境的关系
该虫喜温暖的环境,在林缘南侧发生株率和受害程度均重于北缘,东西两侧的林缘受害程度次之。林内有天窗的位置发生株率和受害程度重于非天窗部位。密度小的林分或疏林发生株率和受害程度一般高于密度大的林分。该虫危害7年生以上、地径大于3~4cm的林分,主干从距地面5cm左右至上数第3轮枝(包括第三轮枝)以下部位均可受害;树干上的新鲜伤口对雌虫产卵有吸引作用,在入侵初期,机械伤口具有引诱作用,但随着被害株率的提高,伤口的引诱作用下降。
g防治方法和防治技术
采用黑龙江省平山林药厂生产的“杀虫优”对凝滞团进行涂抹,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7天内幼虫或蛹的死亡率可达100%;采用氧化乐果、阿维菌素、氟氯氰菊酯等药剂和渗透剂“柔脂通”或“激建”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涂抹凝滞团,杀虫率可达35%~70%以上;采用氧化乐果、阿维菌素、氟氯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氯胺磷进行树干打孔注药,无防治效果;采用中捷四方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诱芯可诱捕到雄性成虫,但诱捕效率不高。该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防治。
⑷创建与创新
明确了樟子松梢斑螟的分布、扩散情况及发展趋势,阐明了为害症状及识别特征,完善了其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了其主要死亡因子和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了发生状况与林分及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了其主要发生规律,最先开展了野外防治试验,初步筛选出了防治药剂和使用方法,为该虫的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⑸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该项研究发现了樟子松梢斑螟的主要发生规律,研究出了基本的防治方法和防治技术,对控制该虫的为害,保护现有的樟子松造林成果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对该虫的研究还应进一步深化,研制出更加高效的防治技术。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