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科学院青年基金重点项目
研究背景:耕地集约利用往往意味着在较少耕地上投入高成本,以获得高产出与高收益。只是耕地集约利用中存在负的外部性,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获得粮食、农户收入等收益的同时,也将伴随着农业化学需养量(COD)、总氮、总磷等农业污染排放的增加。实际上耕地集约利用中所投入的能源、化肥、农药、地膜以及水稻种植等同时也是重要的农业碳源,在技术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碳源将导致碳排放规模扩大,因此若将耕地利用碳减排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耕地利用目标,耕地集约利用就容易陷入增加耕地利用投入与控制耕地利用碳排放的两难选择。已有的耕地利用与农业生产碳排放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耕地集约利用中碳源消耗增加将会导致耕地利用碳排放的增长。但是当前放弃耕地集约利用并不符合耕地利用与农业发展的需要,粗放型的耕地利用很可能影响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因此在促进耕地集约利用的同时,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努力提高其排放效率,来间接实现减排目标是当前社会实现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的意义: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农用地面积3950.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农用地中耕地1187.1万公顷,占农用地的30%。作为全国第一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的耕地资源利用不仅影响本省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进步,还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黑龙江省耕地生产力呈逐步提高趋势,但一些地方对基本农田质量保护缺乏长远考虑,重用地轻养地、重产出轻投入、重化肥轻农肥的"三重三轻"现象普遍存在。黑龙江省大多数农田靠化肥补充养分,超常规大量施用化肥,导致碳排放规模扩大。所以为了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在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的同时,不仅仅从"量"的角度控制碳排放规模,还应更多的从"质"的角度考虑,提高碳排放效率。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耕地面积在全省占有较大比重,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耕地集约利用是我省的必然选择,然而在碳减排这样的大背景下仅控制碳排放量不符合我省实际情况,因此控制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促进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主要论点与依据:
1、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度评价
选择耕地集约利用投入产出指标,建立耕地集约利用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黑龙江省十三个地级市的耕地集约利用度。
2、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效率研究
构建耕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效率的SBM模型,研究黑龙江省十三个地级市的耕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总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3、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低碳发展建议
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度与其碳排放效率的关系,提出耕地集约利用的低碳发展建议。
创见与创新:本项目创新性在于评价黑龙江省十三个地级市耕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效率,并提出耕地集约利用的低碳发展建议;
社会经济效益:本项目的推广一方面针对农户,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低碳发展建议,可以为农户在耕地利用中实现碳减排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撑,可以为我省耕地集约利用,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本项目的推广主要面向政府决策部门,促进耕地集约利用同时控制碳排放等方面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历年获奖情况:课题负责人参与的《黑龙江省碳足迹与低碳发展策略研究》项目获黑龙江省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成果简介:项目以黑龙江省十三个地级市所辖耕地为研究对象,选择耕地集约利用投入产出指标,建立耕地集约利用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黑龙江省各地市的耕地集约利用度;基于SBM模型量化了黑龙江省十三个地级市的耕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效率;明确了耕地集约利用与其碳排放效率的关系,提出区域耕地集约利用的低碳发展建议。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