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交易 > 科技成果
镜鲤“龙科11号”新品种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24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13664600364
  • 单位名称或姓名:贾智英
  • 产业领域:生物经济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镜鲤“龙科11号”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丹东英波鸭绿江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育新品种。该品种是以2004年从辽宁丹东鸭绿江网箱养殖的德国镜鲤选育系群体中挑选的500尾个体为基础群体,针对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疱疹病毒感染高死亡率问题,以成活率和无鳞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鲤是大宗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年产量在300万吨左右,占淡水鱼养殖产量的第四位,但鲤在养殖中疾病频发,死亡率高,给产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而药物的大量投喂,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外,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破坏。抗病抗逆性新品种是解决养殖中高死亡率的唯一的一劳永逸的途径,是产业发展亟需的品种。该品种培育解决产业中因疱疹病毒感染而导致高死亡率问题。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德国镜鲤选育系相比,镜鲤“龙科11号”抗病、抗逆性强,24月龄鱼池塘和网箱养殖成活率分别提高14.8%和 31.5%;鳞片少,无鳞个体比例提高23.3 %,占比达60.0%。适宜在全国水温为12-30℃的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该品种采用群体选育与辅助分子标记选育有效结合技术选育而来。第一代采用群体选育、第二代采用群体选育与辅助分子标记选育、第三代采用群体选育、第四代采用群体选育与辅助分子标记选育相结合技术选育。该技术利用群体内有益变异选育而来,新品种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适用于所有性状新品种选育。连续三年在辽宁地区池塘与网箱、吉林、陕西开展生产性对比试验,池塘养殖总面积共计1170亩、网箱养殖水面共计25320m3。 试验结果为:在鸭绿江网箱养殖条件下,镜鲤“龙科11号”成活率比德国镜鲤选育系提高43.9%-600%,养成规格比德国镜鲤选育系提高2.3%-14.6%。在池塘养殖条件下,辽宁地区成活率比德国镜鲤选育系提高10.0%-24.4%、比建鲤提高16.5%-23.8%,产量比德国镜鲤选育系提高11.1%-24.4%、比建鲤提高8.8%-32.0%;陕西省成活率比松浦镜鲤提高10.7%-16.7%,产量比松浦镜鲤提高5%-21.4%;吉林省成活率比松浦镜鲤提高12.8%-16.9%、比建鲤提高13.9-16.6%,产量比松浦镜鲤提高19.1%-23.1%,比建鲤提高18.5%-29.4%。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