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我国内陆有大量的中高盐碱水域处于荒芜状态,拓宽这些宜渔水域,是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国内缺乏优质的增养殖耐盐碱鱼类品种,渔业生产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针对这种现状,2003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从乌兹别克斯坦咸海水域引进了野生大鳞鲃(Barbus capito)。通过20年的科技攻关,从繁殖生理、池塘养殖、饵料营养、鱼病防治和抗逆性能等方面研究,突破了盐碱水域池塘养殖存在的关键问题,在国际上首先实现了大鳞鲃的全人工繁育及养殖产业化,将大鳞鲃(商品名:银雪鱼)在国内移植和驯养成功。率先引进耐盐碱鱼类大鳞鲃,成功在国内移植驯养,通过微卫星分子遗传标记,查清了遗传背景,选育出一个黄色新品系,为种质保护和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突破了从野生状况到全人工繁殖、成鱼规模化生产技术瓶颈,创建了大鳞鲃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生产和成鱼养殖等系列人工驯养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化。确定了大鳞鲃适宜的增养殖盐碱范围为盐度10‰、碱度30mmol/L以下,在新疆、宁夏、甘肃等盐碱地区进行规模化养殖,为盐碱水域渔业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个优质养殖对象和相关技术支撑。国际上首次研发了大鳞鲃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驯化和成鱼养殖等技术,实现了全人工繁育和养殖;针对盐碱特殊生境的渔业生产,解决了大鳞鲃盐碱抗逆性、北方越冬抗寒、近亲繁殖衰退等池塘养殖存在的关键问题,发明了一种大鳞鲃仔鱼专用饲料配方,极大推动了大鳞鲃的养殖适宜范围和面积;并针对碳酸盐型盐碱地,构建了一套渔农综合双效降碱的策略,为盐碱地的生态治理改造提供了新途径。在2015年至2017年项目执行期间,在黑龙江、天津、重庆和广东等地区建成10个以上人工繁育基地,生产苗种8890万尾,并在新疆、宁夏、甘肃等全国20多个省市盐碱地区推广养殖面积达2.6万亩,目前产量达5万吨/年,新增纯利润1.38亿元,本项成果对我国盐碱水域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