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交易 > 科技成果
镜泊湖蒙古鲌苗种培育及增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22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13313682488
  • 单位名称或姓名:徐伟
  • 产业领域:生物经济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镜泊湖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俗称镜泊湖红尾,是黑龙江省著名的镜泊湖名贵鱼类,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认证产品。随着渔业转型升级,水产养殖业急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对特产名优鱼类的需求量增加。目前,镜泊湖红尾的资源量下降,亟待通过人工增养殖,解决栖息地资源缩减及商品鱼产量不足等问题。在黑龙江省科技厅和镜泊湖管委会的资助下, 2008年开展镜泊湖蒙古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先后解决了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和规模化养殖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全人工繁殖,形成了蒙古鲌人工养殖规范和操作规程,连续在原栖息地黑龙江镜泊湖水域进行增殖放流,实现了镜泊湖这一名贵鱼类渔业资源的恢复。同时,示范推广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哈尔滨、大庆、绥化以及河北、天津等地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镜泊湖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Basilewsky,1855)]属鲤形目,鲤科,鲌属,俗称镜泊湖红尾,是黑龙江省名贵鱼类之一。2003年镜泊湖红尾被评为绿色无公害食品,2012年通过国家农业部被评为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认证产品,具有很高的市场认可度。镜泊湖蒙古鲌体重一般在200~300 g,个体较大者可达1000 g 以上,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健身的功效。目前其市场售价格较高,达到60元/kg,50 g即可上市。20世纪80年代,镜泊湖蒙古鲌的年产量很高,达到30万斤,占渔获量的45.9~56.1%。近年来由于环境破坏和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其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已接近枯竭。2000年左右年产量降低到10万斤,从2005年年产量仅为5万斤左右。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一名贵鱼类资源,急需解决人工增养殖问题。1)系统查清了镜泊湖蒙古鲌的生活习性,突破了野生种驯养死亡率高技术难题,在人工池塘条件下驯养至成熟,成功开发出一个名贵鱼类增养殖种。2)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环境,首次实现镜泊湖蒙古鲌的全人工繁殖,研发出镜泊湖蒙古鲌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驯化和成鱼养殖等技术,实现了苗种规模化生产。3)在镜泊湖原栖息地开展增殖放流资源修复行动,构建了野生湖泊鱼类资源恢复技术模式。国内学者对野生长江流域蒙古鲌的研究比较多,主要开展了人工繁殖、营养需求、苗种培育、生长特性等工作。尚未见镜泊湖蒙古鲌人工繁殖成功的报道。1996年黑龙江省湖泊渔业试验站在镜泊湖中采捕野生蒙古鲌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利用人工注射催产激素的方法获得了受精卵,但由于孵化原因没能获得鱼苗。已报道的长江流域蒙古鲌人工繁殖都以成熟野生亲鱼直接催产,而野生亲鱼受资源量、活体运输困难等影响,苗种的生产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研究通过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培育F1代镜泊湖蒙古鲌性腺成熟,进行人工繁殖催产药物浓度的摸索,以及苗种培育、池塘养殖、镜泊湖大水面增殖技术的研究,实现了蒙古鲌的全人工繁育,达到规模化生产能力。项目期间,在原栖息地镜泊湖连续增殖放流蒙古鲌苗种800万尾,通过增殖放流,既保护镜泊湖水域生态平衡,又实现了镜泊湖这一名优鱼类渔业资源的恢复。2008年至2017年期间共生产镜泊湖蒙古鲌苗种3510余万尾,推广到黑龙江镜泊湖、牡丹江、哈尔滨、大庆、绥化、北京、河北和天津等省内外,近3年新增利润3563万元,其中镜泊湖新增利润690万元。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镜泊湖蒙古鲌是鲌类鱼中的经济鱼类,幼鱼主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甲壳类,成鱼性格凶猛、游动敏捷,主要摄食小鱼虾。适宜在饵料丰富的天然水域增养殖。因此,在湖库水域适时增殖放流,可抑制鱼类资源小型化,调解水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