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针对鲤鱼属底层鱼类,逃网能力强,回捕率低,即使放养了鱼种也很难捕获,导致鲤鱼在可控大中型水库、湖泊的单产量却较低;同时在鲤池塘养殖生产过程中,特别是高温或低温季节,在不排或少排水的情况下,难以捕获大量鲤商品等问题。利用大头鲤的易捕性、黑龙江鲤的抗逆性和散鳞镜鲤的快速生长特性,通过鲤鱼的种质再塑技术,进行复合杂交[(大头鲤♀×散鳞镜鲤♂)♀×(黑龙江鲤♀×散鳞镜鲤♂)♂]后代♀再与大头鲤♂回交,获得集易捕、抗逆与生长快等新种质于一体的鲤鱼选育基础群体。以起捕率、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性状为选育指标,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历经6代系统强化选育,获得一个鲤鱼新品种“易捕鲤”。经室内模拟测试、大水面和池塘养殖捕捞试验以及生产单位增殖捕捞效果证明新品种达到了预期选育指标,201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新品种审定,证书登记号:GS-01-002-2014。并制定了品种种质、繁殖制种技术、养殖(增殖)技术、种质资源保种技术等标准,进行易捕鲤亲本保存、苗种扩繁和养殖(增殖)等实际应用。2018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具有丰富的湖泊、水库资源,但由于鲤鱼逃网能力强、投放后回捕率低,严重制约了大水面鲤鱼产业的发展。本成果培育的易捕鲤是一个栖息于大水面中上层、起捕率高(池塘两网起捕率达到90%以上)、抗寒(自然越冬成活率达到90%以上)、生长速度较快的鲤鱼新品种,特别是起捕率方面,解决了大水面鲤鱼不易捕捞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大水面的利用率。同时在鲤池塘养殖生产过程中,特别是高温或低温季节,在不排或少排水的情况下,捕获大量鲤商品,达到减少劳动强度和节约能耗的目的。1、利用种质再塑技术,通过复合杂交、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系统选育获得集易捕捞、抗逆与快速生长等于一体的鲤鱼新品种-易捕鲤。2、开创了我国以改变鱼类行为生物学特性为目标的鱼类新品种选育技术。3、开创了我国大水面底层难以捕获鲤鱼转化为以高起捕率鲤鱼为主的增养殖新模式易捕鲤的保种、繁殖、增(养)殖技术都已成熟,其高起捕特性使其适合在全国各地的人工可控的大水面进行增、养殖。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一龄鱼起捕率为93%以上,比黑龙江鲤和松浦镜鲤分别高113.4%和38.7%;二龄鱼起捕率可达96%以上,比黑龙江鲤、松浦镜鲤、松荷鲤分别提高96.7%、56.0%、71.3%;大水面增殖中处于水体上、中层,实捕中易捕鲤在上中层渔获量中所占比例达89.14%。新品种易捕鲤育成后,已推广应用到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广州、云南、宁夏、新疆、重庆、陕西等地,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1-2017年期间共繁育出易捕鲤水花、夏花共计2.81亿尾;推广面积43.23万亩,增加产量2056.28吨,新增产值4476.8万元,新增总投入2486.1万元,新增利润(纯收益)1212.9万元。易捕鲤新品种为杂食性,鳃耙数量显著多于其他鲤鱼,能摄食部分浮游动物,饲料系数较低,养殖过程中氮排放减少,大大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