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从1985年开始,在引进的德国镜鲤原种基础上进行系统选育,1995年选育到第4代,形成德国镜鲤选育系(F4);针对其某些遗传性状还不够稳定,生长性状还不十分明显的问题,1998年开始在德国镜鲤选育系(F4)的基础上采用混合选择方法继续进行选育。选育指标为:体型完好、背部高而厚,生长快,繁殖力大,体表无侧线鳞(其它部位鳞片少或无)。每代都经过鱼种、二龄鱼、三龄鱼三个阶段的选择,选择压力为10%。保留繁殖群体500组。到2007年选育至F7,定名为松浦镜鲤,2009年2月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定为水产新品种。为十一五和十二五农业主导品种,其作为主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德国镜鲤与中国鲤起源相同,但由于地理隔离,不同的饲养方式,已培育成不同的养殖品种。欧洲养殖此鱼是采用低密度单养方式,而且其在繁殖力,生活力和逃网特性方面被认为是完成驯化了的品种。我国于1984年由联邦德国引进,但它不适应我国的高密度肥水养殖条件,抗病能力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经10年系统选育,1995年形成德国镜鲤选育系(F4),抗病能力、池塘饲养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比原种均有所提高,基本适应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养殖。之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针对德国镜鲤选育系(F4)某些遗传性状还不够稳定(体形、鳞被等),生长性状还不十分明显的问题,又经近十年的继续选育,于2007年育成松浦镜鲤。经十余年的应用,已成为国内主养品种。松浦镜鲤较德国镜鲤选育系(F4)在体形上背部增高,头部变小;体被鳞片数明显减少,无鳞率达60%以上;生长快,一、二龄鱼在养殖周期内个体平均净增重分别提高34.70%和45.23%;适应能力提高,一、二龄鱼的平均饲养成活率提高了13.66%和6.48%,平均越冬成活率提高了8.86%和3.36%;繁殖力增加,三、四龄鱼的平均绝对怀卵量比德国镜鲤选育系(F4)增加了86.89%和142.24%,平均相对怀卵量增加了56.17%和88.17%。
1、创建了多性状复合群体选育结合DNA分子标记和电子标记技术的育种新方法,成功选育出一个镜鲤新品种。
2、通过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连锁不平衡计算等方法建立了保种策略,确保新品种优良性状不退化。可为其它鱼类良种种质保存方法的构建提供借鉴。
3、建立了选育保种、繁育、养殖生产的产业化应用体系。加速了产业化进程,使松浦镜鲤占全省鲤鱼养殖产量的70%。松浦镜鲤育成后,仅仅几年内已推广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哈尔滨、黑河、伊春、五常、北安、庆安、肇源、泰来、大庆、望魁、绥化等地)、天津、河北、吉林、山东、辽宁、重庆、广西、广东及内蒙等地,累计推广面积6.51万hm2。松浦镜鲤的育成为鲤鱼养殖业增加了一个新的养殖品种,且有替代德国镜鲤选育系(F4)的趋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渔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至2012年共育出水花5.61亿尾;累计推广面积达140.26万亩。推广到黑龙江、天津、吉林、辽宁、北京、河南、河北、湖北、江西、上海、陕西、新疆、内蒙、贵州、山东、广东、安徽、广西、四川、广东、宁夏、重庆、云南、山西等24个省、市、自治区。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