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为推动黑龙江省鲤产业的发展,针对省内缺少具有生长快、抗寒和抗病力强等综合性能集一体的鲤新品种,占我省鲤养殖产量近70%的镜鲤品种还未达到全部更新换代;品质优、高起捕率、耐高碱水质鲫品种未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节水、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没有得到普遍应用,池塘养殖效率普遍较低。这些省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通过鲤鲫2个品种和1个养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以保种技术、杂种优势利用为基础结合分子育种技术对松浦镜鲤进行培育保种,开展大规模繁育和养殖示范。创制耐高碱鲫鱼新品种龙研鲫,研究建立优良苗种规模化扩繁及高碱水池塘养殖技术规范并示范。研究鲤、鲫鱼池塘养殖中水质调控和科学增氧技术,建立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并在养殖主产区域进行示范。集成松浦镜鲤优良性状保持技术、培育松浦镜鲤和耐高碱鲫亲本1万尾以上,推广优质苗种2.1亿尾;建立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在现有池塘生产能力基础上,养殖产量提高10%,养殖废水排放量降低50%,整体经济效益提高5%-10%;在鲤鲫鱼连片主养区域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建立5个示范片,面积5万亩。达到推动我省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鲤、鲫鱼在养殖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作为黑龙江省民众的主要动物蛋白来源之一,在我省渔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鲤为第 1 位(21.49万吨/占鱼类养殖总产量41.94%),鲫鱼为第 3 位(8.01万吨/占鱼类养殖总产量15.63%);同时采用传统养殖技术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产量低、水质污染严重、发病率高等问题,有必要开展和构建减排、健康、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提高池塘养殖效率。
1、通过电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和多性状复合选择技术相结合建立松浦镜鲤近交防控技术。在人工繁殖时进行合理的配组,从而避免近亲交配,防止种质退化。
2、龙研鲫耐高碱、起捕率高是该种质的主要优良性状,而在高碳酸盐型水体中开展增养殖活动是本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是荒弃低收益盐碱水体实现高效、生态渔业产业的重要保障。
3、当池塘水体氨氮含量高时,通过人为添加碳源调节水体碳氮比,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大量繁殖,利用细菌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氨氮等有害氮源转化成菌体蛋白,并通过细菌将水体中的藻类、原生动物、轮虫及有机质絮凝成颗粒物质,形成“生物絮团”,最终被养殖动物摄食。起到调控水质、促进营养物质循环再利用、提高养殖鱼类成活率的作用。系统研究“生物絮团”在鲤鱼池塘养殖过程中的形成过程、营养功能及对水环境的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鲤鱼池塘节能、减排、健康、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本成果技术成熟,经过2018年-2020年3年的示范应用,证明松浦镜鲤和龙研鲫配套生态养殖技术可以实现减排、健康、高效的生态养殖新格局,并提高池塘养殖效率,适用于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鲤、鲫鱼池塘养殖,技术安全性高。2018年-2020年期间通过应用松浦镜、龙研鲫和生态养殖技术,实现销售收759.92万元,净利润246.81万元。制定5项企业标准,并开展技术培训798人,其中培训农技人员501人次,渔民297人次。实现保存松浦镜鲤和龙研鲫亲本和后备亲本13790尾;推广松浦镜鲤和龙研鲫优质苗种23757万尾。2个品种与养殖技术共建立11个示范片,带动养殖面积300851.8亩,带动相关产业增效19978.68万元,带动人民增收22193.71万元。使松浦镜鲤在黑龙江省内镜鲤中的养殖比例从11.76%提升到100%。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