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交易 > 科技成果
辽东楤木人工栽培技术规程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22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15046670548
  • 单位名称或姓名:邵玲玲
  • 产业领域:生物经济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1、课题来源与背景: 辽东楤木〔Araliaelata(Miq.)Seem.〕又称龙牙(芽)楤木,俗称刺嫩芽、东北野香椿,为五加科落叶小乔木。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河北等地少有分布,朝鲜半岛、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亦有分布。其食用器官为嫩芽,是公认的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畅销国内外市场,辽东楤木嫩芽是我国出口山野菜的主要品种之一。近5年东北地区年出口辽东楤木嫩芽产品5万吨以上,为国家年创汇5亿元以上,辽东楤木嫩芽采集与加工业已成为东北林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 辽东楤木分布区域较窄,自然蓄积量有限,而且食用部分仅为嫩芽,现有资源难以满足国内外菜用市场需求。由于多年来的大规模野生采集,已导致辽东楤木资源日趋匮乏,浅山区已近乎绝迹,可采集量以年际间30%的速度逐锐减,采集的嫩芽变得越来越瘦小,商品性降低,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之辽东楤木已被地方政府列为濒危植物加以保护。为促进辽东楤木产业可持续发展,达到野生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目的,我们将辽东楤木作为东北地区主要山野菜的一个种类列入“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中课题—东北森林区主要林菜资源生态开发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并受此项目资助完成辽东楤木人工栽培技术规程。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辽东楤木是适于广阔林地种植的经济植物,作为新型蔬菜种类已备受人们关注。辽东楤木群体变异较小,主要为密刺类型,其采摘的商品嫩芽(幼叶及叶柄)着生密刺,给采摘作业带困难,而且刺容易木质化而失去食用价值,因而导致采摘期缩短。一般野生采集每个枝条只能采集到1-2个嫩芽,采收期15天左右,产量很低。因此,密刺野生种不适于采用人工栽培,应需加以改良其有刺不良性状。目前,我国辽东楤木育种研究工作尚处起步阶段,没有人工定向选育的栽培型品种,现有科研成果满足不了生产需要,限制了辽东楤木资源开发进程。 基于辽东楤木市场与生产需求,制定了辽东楤木人工栽培技术规程,主要包括:采集辽东楤木的根段时间、处理根段的试剂浓度和处理时间、育苗的苗床规格、床土成分和配比,育苗过程中施肥的时间和浓度、促生根剂的浓度、分苗定植的株行距、定植穴规格、施肥量和防治病虫害的药剂种类和浓度,经过多年辽东楤木的人工栽培试验优化出重要参数并形成本标准。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目前,有关国内辽东楤木研究成果较少,水平较低,尚无相关专利和人工栽培品种,野生种苗抚育成活率低,三年生辽东楤木存活率不足60%,而且种子采用实生苗,植株一致性差,产量与商品性较低,通过本项技术规程的推广实施,优质种苗产量是野生种苗产量的3-4倍;从种苗成本看,种子采集成本高,育苗用工量大,种子发芽率不足50%,尚需处理等,导致实生苗生产成本加大,市场看1年生实生苗销售1.0元/株,而本标准苗木繁育成本较低,通过微根系扩繁即可达到再扩繁与壮苗培育目的,其销售价格可降至0.7元/株,减少种苗投入成本30%,不但能大幅提高辽东楤木产量,解决了辽东楤木人工育苗难的技术难题。还能有效缓解人为过度开采对森林环境造成的破坏,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辽东楤木生物学特点,有效提升传统农林业科技水平和劳动效率,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引领辽东楤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的范围和安全性 “中科楤木1号”辽东楤木新品种及无性系快繁技术在稳定推广中,本项技术可为规模化辽东楤木人工栽培提供优良种苗及繁殖技术支撑。 5、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 要求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本标准执行。 6、历年获奖情况 (1)2006年“山野菜组培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 (2)2007年“辽东楤木的综合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2008年“节能植物组培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2009年“五加科菜药兼用植物组培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5)2013年“辽东楤木优良无性系繁育及商品化栽培技术示范”项目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6)2013年“中科楤木1号辽东楤木选育”项目获得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