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交易 > 科技成果
特用专用大豆品种的培育与示范推广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17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15046681979
  • 单位名称或姓名:李彦生
  • 产业领域:生物经济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现阶段我国大豆产业面临单产水平较低,种植效益差,竞争力偏弱,国内消费需求与国内生产能力矛盾突出,致使进口大豆比例急剧攀升至85%,价格下行压力增大等系列问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发展食用特用专用大豆品种,是解决大豆生产波动、自给率下降和豆农收益不稳,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振兴并推动我国大豆产业的根本出路。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农发2017 1号)和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24号等文件精神,今后我国大豆生产发展的定位是:满足国内食用大豆需求,及破解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特用专用大豆品种的培育与示范推广的研究,破解特用专用大豆品种的培育与示范推广的瓶颈问题。农业部发布《关于促进大豆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强调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大豆生产,提升大豆生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良种繁育基地3-5个,建立大豆优质品种的原种基地2万亩,提高基地农户生产收益15-20%。与规模加工企业和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推行订单种植模式3-5个,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企业年增效益10%以上。依托种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专用品种的示范基地,建立东北春大豆区特用专用大豆品种高效利用的新模式。培植特用专用大豆种植户40-50个,培训其2000人次以上,提升特用专用大豆改善人民营养状况及其增加收入重要性的意识,扩大种植户规模,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0%热心种植特用专用大豆种植户。项目完成后培育的品种及已有新推广的品种在市场占有率逐步达40%以上,累计推广面 积40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大豆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品牌化,促进大豆产业良性循环。 培育出适应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新型栽培制度和企业精深加工特用专用粒用及毛豆新品种2-3个;参加省或国家区域生产试验大豆品系5-7个;创制适于特用专用大豆品种培育的种质资源20-30份;明确调控大豆品种早熟(超早熟)、广适应性及高蛋白含量等特异品质性状的主要SNP位点,开发用于育种的分子标记;在基因组学层面解析大豆特异性状的基因调控网络及调控机制,并在1-2个重要品质性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特用专用大豆品种标准,研发适于不同特用专用大豆品种的相应栽培技术规程,形成独特的特用专用大豆育种理论;培养2-3名专业人才。审定特用专用大豆品种4分别是芽豆品种东生89,高油品种东生79,中科毛豆3号和中科毛豆4号(附件1);获得2项新品种保护权:中科毛豆1号和中科毛豆2号(附件2);参加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材料16份,其中区域试验11份,分别是东生51、东生44、东生41、东生24、东生23、东生19、东生88、东生201、东生706、东生707及中科毛豆5号,生产试验5份,分别是东生83、东生85、东生202、东生17和东生22(附件3);创制适于特用专用大豆品种培育的种质资源59份,其中,百粒重、特异株型等产量性状优异材料30份,高油酸、高维生素E专用大豆材料8份,芽豆专用大豆材料3份,鲜食大豆材料12份,高蛋白大豆品系材料6份;开发了调控大豆生育期、品质及株型的分子标记,特别是短叶柄等种质资源已在分子水平上明确其调控基因,获得了可以跟踪的分子标记。研发了微流控、KASP等技术,解析了调控大豆品质性状蛋白质与油份的基因调控网络,并明确了其调控位点,为全面综合应用该技术于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提出特用大豆品种标准2份:菜用大豆(毛豆)种植技术规程(DB23/T 2269-2018)和栽培大豆杂交技术规程(DB23/T 2480-2019)获批黑龙江省标准(附件4);建立了一套从突变体鉴定基因的独特的技术体系,锻炼了3名固定青年专业人才,培养了特用专用大豆博士研究生3名。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