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交易 > 科技成果
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18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0451-86652609
  • 单位名称或姓名:朱晓力
  • 产业领域: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1、本成果来源于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E201245),承担单位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是一种的严重自然灾害。多年来,各国研究人员致力于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不断总结震害经验,对结构进行分析模拟和抗震试验研究,希望将地震影响降低到最小。由于未来地震的难以预测,减轻地震灾害最好的方式是提高房屋抗震能力。而本研究是从硬件上研究建设真正意义上"震不倒"的房子。是通过多组、多尺寸伪动力实验,探讨高层剪力墙结构地震作用下变形模式,提炼符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模型,在既有有限元分析软件基础上,开发实用的高层剪力墙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工具。可先规划和建设一个样板,并进一步推广,为全省各地建设地震安全社区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大大增加房屋结构的实际抗震能力。 2、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前期已开展的几种典型型号的阻尼器以及含少量构件的子结构所做的伪静力、伪动力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根据实际的结构类型和形式,提炼阻尼器的力学模型,以用于结构抗震的有限元分析和数值模拟。 (2)根据大连和唐山的地震安全社区实际工程设计研究经验,结合黑龙江省房屋结构的地域特点,开展包含多层多跨剪力墙墙肢、连梁、阻尼器的伪动力实验。 具体实验方案如下: a. 8度(0.20g)设防,安装阻尼器后按8度半(0.30g)设防; b. 应用ETABS(美国编制,结合了中国规范)软件,将用 PKPM建立的计算模型导入,在适当位置布设钢滞变阻尼器,阻尼器本构关系由实验测定; c. 输入El Centro、Landers和人造波计三条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分别调整为 0.10g, 0.30g,0.51g,重点考察各强度等级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经过反复试算,得到了满足强度和层间位移角限值的阻尼器布置方案。 (3)根据通过实验获得的组合子结构的力学模型,继续研究阻尼器与连梁的连接方式、协同工作模式,以便为有限元分析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力学模型。 3、提高房屋的总体抗震能力是建设地震安全社区最核心的内容,而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种技术途径: (1)是刚性地提高设防烈度,比如在七度区按照八度要求设计结构体系,结果一般表现为抗侧力构件截面加大,用钢量增加,住户使用面积相对减小; (2)是通过隔振和消能技术实现,结构体系中抗侧力构件截面一般不加大,住户使用面积不受影响。消能技术的关键是空间布置方案和消能器选型,这二者又相互关联,因此需要依靠对消能器的深刻理解,从抗震概念上恰当地确定几个设置方案,再通过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选择最优方案。 4、目前关于地震安全社区建设的研究在国外还鲜有进展,在我国才刚刚起步。随着该项研究的不断深入,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其节约的成本和抗震效果还会提高,实际应用前景和潜力都比较好,同时还能够大大推动我省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综合能力的提高。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