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交易 > 科技成果
黑龙江省用水权分配及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17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0451-86689251
  • 单位名称或姓名:王宇
  • 产业领域: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黑龙江省用水权分配及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从“标准”“制度”“措施”三个方面入手,构建有利于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的保障体系。标准方面,基于水权改革需求,从区域和取用水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基于区域总量指标内的“以水定需”和准入管控下的“按额定供”的水资源刚性约束判断标准。制度方面,从国家所着力推进的“合理分水、管住用水”基础上,进一步从“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有偿取得、有偿使用”“结构管制、用途调整”等方面,构建了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作用的“制度束”。创造性地提出权利取得条件和权利内容关联理论,创新水资源使用权实现方式。项目基于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要求,重塑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及资源环境战略,将农业水权优化及价格手段结合,在保证区域居民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社会和谐的基础上,通过价值规律实现初始水权配置效率/使用效率的提升。基于第三方影响调整,建立适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权扭转价格定价机制,以提高水权交易的公平性、效率性和可接受性。创新提出了考虑第三方影响的市场供求平衡的水权转让均衡定价方法和引导水资源不同行业间、同行业不同用水户间的水权水价合理流动的关键技术。项目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移动PAD端系统,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构建灌区渠系工程数字模型,搭建灌区取用水空间管控系统,首次提出基于灌区取用水管理范围划界的水权确权集成技术模式,将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确权到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民种植合作社等用水户,实现灌区终端用水精细化管理,解决灌区灌溉用水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在于,一是构建水价-水权不确定优化模式,在“准市场”化配置思路下进行区域及行业间水权-水价联合优化研究,构建第三方影响的市场供求平衡的水权转让均衡定价方法。二是“总量指标内的以水定需”、“准入管控下的按额定供”的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的判断标准及水权动态管理。三是建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构建灌区渠系数字模型,与水权确权、水资源配给相结合,搭建灌区取用水空间管控系统,形成了基于灌区取用水管理范围划界的水权确权集成技术模式。国内外均未见与以上技术特点相符的查新文献报道。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应用于全省26个大中型灌区农业水价改革项目,可节水12%~40%,因节水而产生直接水费节支总额9110.21万元。为全省水权改革提出了可复制模式,应用于全省46个县域水权改革试点建设。 今后,项目可应用于全省推进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可为全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提供判断标准、初始水权配置等方面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可为下一步全省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和水权改革提供初始水权优化配置的量化技术,为全省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提供水价-水权优化体系,有效解决取水许可总量与区域用水总量管控不匹配的问题。可为我省全民所有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可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强化灌区取用水管理提供灌区管理范围划界、农业水权转换价格“四步制”等技术模式。目前,在构建初始水权配置和水权交易模型中,本项目虽考虑到自然及人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扰动,但在后期水权实际交易过程中,经济及市场影响因素(如: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市场完备程度、市场规则、交易模式)带来的系统复杂性将逐步加大,其会给未来水权市场化配置及定量政策分析带来一定困难。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建立、完善水权市场,并充分将区域间的发展差异合理考虑到交易过程中;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和标准制订,使“准市场”化水权交易既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用水、粮食、生态安全,也有健全的市场机制来提高配置效率。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