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十几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期干旱发生频率增加、频次加快、程度加重、范围扩大,"十年九春旱"已演变为"十年十旱"的状况,春旱、伏旱不断加重,一般春旱面积在40%以上,春旱市县在69%以上,尤其在松嫩平原旱作农业区,以井灌为主,灌溉水源有限,春季严重干旱,给农民抗旱保春耕带来巨大影响。
本项目以东北春玉米为研究对象,重点攻克东北黑土区玉米节水抗旱灌溉中调亏时期、调亏程度、调亏历时等的关键技术,揭示作物调亏机理与生长补偿效应,提出玉米稳产、高产条件下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水分阈值。以经济产量最高为目标的水分亏缺阈值为苗期相对含水率50%~60%、其他生育期相对含水率70%~90%;以节约灌溉水量最大为目标的水分亏缺控制阈值为苗期55%~65%、拔节期为65%~75%、抽穗开花期为65%~75%(占田间持水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结合大田作物--玉米在苗期和拔节期抗旱节水灌溉的需要,尤其是高棵作物在拔节期机械不能进地作业,研发出移动式多管多孔连续定量灌溉设备,以小四轮拖拉机为动力,一次完成6-8条垄灌溉作业,机械无需进地,解决了半干旱地区作物全生育期旱灾的难题。建立技术应用示范区,为提高抗春旱、保壮苗提供抗旱新技术应用的示范窗口,推动关键生长期抗旱灌溉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粮食产能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作物节水抗旱、高产高效。
针对不同灌溉水源和地形条件,提出了四种抗旱灌溉技术模式,模式一,灌溉水资源不足地区,播种期~苗期~拔节期~抽雄期采用"暗式注水播种技术+移动式多管多孔连续定量灌溉技术"集成模式。模式二,灌溉水资源不足,但田间有水源地区,采用"暗式注水播种技术+多管多孔连续定量灌溉设备或膜下滴灌补水保墒技术"集成模式。模式三,灌溉水资源充足,且田间有水源地区,采用"暗式注水播种技术+移动式喷灌技术"集成模式。模式四,灌溉水资源充足,田间有水源,且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地区,采用"暗式注水播种技术+大型喷灌技术"集成模式。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