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交易 > 科技成果
松沫蝉抗药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25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0451-82104218
  • 单位名称或姓名:刘欣
  • 产业领域:生物经济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1)在对松沫蝉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同一樟子松植株的枝条中,松沫蝉种群大多数分布于枝条的上部,而枝条中部和下部松沫蝉种群的数量较少,在单株枝条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说明樟子松枝条的上部是松沫蝉种群主要聚集和发生的地点。这可能与樟子松枝条上部具有更佳的光照、水分和温度等条件有关。在不同林分当中,松沫蝉种群的数量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本研究发现,在试验林分Ⅰ中松沫蝉的单株虫口密度值最大,最高可达7032头/株,在试验林分Ⅱ中松沫蝉的单株虫口密度值最小,仅为3126头/株。可能是由于试验林分Ⅰ中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松沫蝉种群的生长、繁殖,反映出了林分环境条件是影响松沫蝉种群分布的重要原因。在同一林分中,松沫蝉种群在水平自西向东方向呈现出了明显的水平分布规律,表明林分的位置、立地条件等因素也是影响松沫蝉种群分布的因素。 (2)通过分析牡丹江地区2012-2015年的气象资料后发现,降雨量是影响松沫蝉危害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在降雨量较为丰富的年限和月份,松沫蝉危害发生的程度较高,樟子松受害程度较重。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林地条件后发现,松沫蝉种群喜好分布于阳向、郁闭度低、林龄偏大的环境。 根据该研究结果,在松沫蝉的实践防治过程中应该重点防范适宜松沫蝉发生的林地地段,在降雨量相对充沛的年限中应提前做好防治预案。 (3)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吡虫啉、甲氰菊酯、阿维菌素、苦参碱和水胺硫磷这5种农药对松沫蝉的室内毒力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能够受到药剂稀释倍数的影响。其中,吡虫啉与苦参碱对松沫蝉的致毒效应最为明显,在相对较低的浓度条件下即可很好的抑制松沫蝉种群的数量并达到亚致死剂量。与此同时,5种农药在稀释400倍时的毒力效应高于稀释800倍和1600倍,该稀释倍数下松沫蝉的死亡率与校正死亡率均较高。说明较高浓度的农药能够对松沫蝉产生更强的毒力。 (4)通过研究可以得出,松沫蝉的成虫寿命、产卵量、羽化率、化蛹率等生长发育指标受到5种农药的影响较大,5种农药的施用均显著降低了松沫蝉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其中,吡虫啉、苦参碱和阿维菌素这3种农药对松沫蝉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较为明显,表现出了良好的毒力效应。进一步研究5种农药对松沫蝉解毒酶系统的影响后得出,松沫蝉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受到不同致死浓度的农药处理后,活性均显著增加。与此同时,解毒酶系统的活性还受到农药处理时间的影响。该结果从侧面反映出,松沫蝉个体在受到农药胁迫后,解毒酶系统开始发挥作用,活性不断增强,这可能是松沫蝉自身体内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5)通过研究吡虫啉和苦参碱在野外防治松沫蝉的效果后发现,苦参碱400倍稀释液更适合于松沫蝉的人工喷雾防治,吡虫啉原液更适合于松沫蝉的树干打孔防治。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与室内试验不同,野外防治工作受到自然环境条件、林分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并且诸多环境因子无法完全实现人为的控制。因此,松沫蝉的野外防治工作不仅要结合实验研究的结果,还要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新措施的开发才能更好的完成。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