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
黑龙江省处于北纬42°-53°的世界小浆果种植带内,属于我国的高寒地区,分布大量的树莓、蓝莓等小浆果野生资源,肥沃的土地、夏季昼夜温差大、白昼长等特殊环境气候条件为寒地浆果生长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我国小浆果人工种植的发源地和中心。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出现了劳动力价格增长过快与果品价格滞涨之间的矛盾,降低了农业种植的积极性,出现栽培管理水平下降,甚至出现果园荒废现象。黑龙江省小浆果种植总面积15万亩,包括5个树种,其中树莓栽培总面积为12万亩,占小浆果总面积的48%,在全省的小浆果种植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要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小浆果可以通过优异的树莓品种和省力高效的技术来带动其它小浆果树种,达到小浆果全面发展目的。目前树莓的栽培品种主要为夏果型“费尔都德”、“欧洲红”等主栽品种,需要越冬埋土防寒,还有秋果型树莓品种“哈瑞太兹”,但其秋果成熟期在8月末,在果实盛期就下霜,果实采摘期短,产量约为400-800 kg,急需选育秋果早熟或越冬不防寒的树莓品种;同时树莓在生产中除采果可用机械化外,需要人工立架绑缚栽培,还进行除根蘖、防寒等人工作业,造成成本投入过高。为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自选进行树莓省力化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集成技术研究。
②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育树莓更新换代品种,达到高产、高效目的,同时配合采用省力化栽培技术,起到省工省力高效生产目的。
③主要论点与论据
树莓有单季结果和双季结果两种类型,单季结果类型为上一年萌发的枝条经过越冬花芽分化后,在第二年开花结果,然后枝条干枯死亡,完成枝条的生育过程;双季结果类型为当年萌发的枝条当年秋季开花结果,枝条越冬防寒后在第二年夏季结果,然后枝条干枯死亡,完成整个生育过程。因此为减少劳动力投入,减轻越冬防寒压力,选育双季红树莓品种,并且是秋果早熟,以提高产量。
树莓枝条柔软,结果时枝条下弯倒地,果实与土接触后,有土或果实破皮,商品性降低,同时不便于生产管理,因此生产商需要立架,以便于生产管理和提高商品性,目前已知采用单臂篱架方式,即将枝蔓人工合理地排布并绑缚在篱架的铁丝上,结果后,人工去绑缚。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同时果实集中在一条线上。因此研发了T型立架,可以去除人工排布绑缚等作业,还将线型结果区扩大为宽约80 cm的带状结果区,增大结果空间,还便于行间生产管理。
树莓喜欢萌发根蘖,每年能萌发2-3次,行间如果进行旋耕除萌去杂草,则可以萌发多次,这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进行树莓行间园艺地布覆盖,达到不用再去除萌蘖,杂草也只需要进行1-2次行上少量草即可。
树莓果实成熟期为黑龙江省虫害高发期,此时不可以进行药剂防治,因此进行物理的挂蓝黄板防治,每亩人工和物资费用仅为100元。
④创见与创新
通过14年品种选种、杂交、筛选、培育、调查、适应性研究、区域试验等,选育出龙园秋丰树莓品种,并研究了该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
该品种为双季红树莓,在哈尔滨地区夏果7月5日成熟,7月27日采摘结束,秋果8月1日成熟,9月20日采摘结束。夏果平均单果重3.4 g,最大果重4.2 g,可溶性固形物10.2 Brix;秋果平均单果重4.0 g,最大果重5.6 g,可溶性固形物 9.6 Brix,果实有香气,鲜食风味佳。每株萌发8-15个枝,枝条直立,枝高1.2-1.5 m,枝条主径1.5-2.0 cm,每个枝条抽生17-22个花序,着生160-180 粒聚合果,每个聚合果约由127个果实组成,聚合果成熟变红后自动与花托呈帽状分离,5天内不自然脱落。品种适应性强,抗寒抗旱,生长表现良好,平均亩产1500 kg。
配套的栽培技术有:树莓行间覆盖1.5 m园艺地布,除根蘖和去杂草,降低种植区湿度,减少病害发生;采用挂蓝黄板来防治虫害,达到双减栽培目的,生产有机果品;树莓立架采用T型立架,减除人工上架、绑缚、下架等作业,解放劳动力;修剪采用一年两次,即越冬平茬和夏初疏枝,达到简单、高效、优质目的。
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采用该品种,亩可增产50%,直接经济效益可提高50%,还减少了上架、除草去萌蘖的工作,果实品质还有所提高,效益可观。该品种丰产,因此需要加强果实膨大期的肥水管理
⑥历年获奖情况:“黑龙江省小浆果引种筛选及省力化技术集成推广”获得2017年黑龙江省农业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