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
黑龙江省早熟区是我省重要的玉米产区。黑龙江省第三、四、五积温带,作物生长季节有效活动积温在2500℃以下的区域,玉米播种面积约为5300万亩左右,约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54%,产量约占全省玉米产量的57%。该区域玉米产量的提高对提高黑龙江省玉米总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黑龙江省第三、四、五积温带地处我国玉米带最北部,无霜期短、热量资源有限,玉米生产对于早熟、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需求更加迫切。黑龙江省科技厅根据我省玉米生产的迫切需求和玉米科研发展实际设于2014年设立项的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联合省农科院下属的玉米育种单位通过公开竞标获得项目的实施资格,并在科技厅相关部分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②研究目的与意义;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玉米产区之一,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1/5。玉米种植面积、玉米总产量、玉米商品量和人均玉米占有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然而,我省在玉米育种技术及种质资源、品种选育上与国际上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在我省早熟区域这些关键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早熟种质资源数量少,缺乏自主创新的突破性材料,选择效率低仍然影响玉米育种的进度,适于机械化收获的品种较少以及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常规育种技术不明显,部分地区国外公司的玉米品种占优势地位,用种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影响了对整个玉米生产的技术支撑力。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本项目以提升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目标,重点对黑龙江省早熟区域玉米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共性技术、关键种质、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创制我省急需的、适宜机械化收获的优良早熟玉米种质资源,进而选育出高产、稳产、多抗、耐密、适宜机收的优良早熟品种,为我省玉米生产乃至玉米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③主要论点与论据;
项目通过大规模的种质资源引进、创新和改良工作,在高逆境胁迫条件下,利用循环育种技术、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技术、单倍体诱导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改良、创新一批抗逆、优质、适机收玉米种质资源。
项目承担单位借助于各参加单位分布于我省不同生态区的优势,通过对组建的循环群体和群体轮回改良创制的材料进行多年多点并同时结合抗逆、抗病筛选、鉴定及配合力测定等方法育成了一批早熟、耐密、适宜机械化收获玉米自交系。
项目承担单位利用参加单位所处不同生态环境的优势,联合设立多点鉴定试验点,将高密度胁迫、病害接种鉴定结合,选育出一批熟期适宜、耐密、脱水速率快、适合机械化收获、高产稳产优良玉米新品种。
④创见与创新;
项目实施以来,共施创造出早熟高产、耐密、抗病、抗倒伏、配合力高的玉米新种质6900余份。形成了一批重要的中间材料,其中大部分材料进入S3、S4世代,为进一步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奠定了基础。项目共施创造出早熟高产、耐密、抗病、抗倒伏、配合力高的玉米新种质6900余份,育成早熟、耐密、适宜机械化收获玉米自交系14份。选育出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新品种5个。这些品种抗病抗逆性强,广适性好,适于机械化收获。项目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6项,通过品种权受理3项。
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项目承担单位充分利用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遍布我省第三、四、五积温带的测试试验点的优势,在品种选育和测试期间,抢前抓早,加强优良品种和优良组合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3年来累计推广面积200万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1.7亿元以上,通过成果转化获得收入600余万元。
⑥历年获奖情况;
无。
⑦成果简介要向社会公开,请不要填写技术秘密、商业秘密和有可能涉及国家安全的任何内容。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