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和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500亿斤左右,同时,每年也产生了大约1.3亿吨的秸秆。基料化作为秸秆“五化”利用重要途径之一,是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结合辅料,根据配方制成培养基,用于食用菌和作物栽培的过程。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不仅可以减少林木资源过度消耗、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可以显著提高菌渣中有效成分含量,使其作为优质有机肥料还田、实现土地用养结合;利用秸秆制备栽培基质,可以有效解决水稻、蔬菜育苗过程取土难、农药残留和破坏植被等问题,同时实现秸秆间接还田。然而,在我省秸秆基料化利用实践中由于缺乏经济高效的基料处理技术和适宜的食用菌品种,导致基料化利用占秸秆可收集量不足0.2%,其综合效益没有充分显现。项目团队在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等资金资助下,就秸秆基料处理技术、菌株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基质产品研制等方面开展攻关。主要研究内容:1.寒地秸秆基料化处理技术研究。(1)引进创新了基于隧道式发酵的寒地秸秆基料处理技术。(2)创制了基于微生物强化发酵的秸秆制取栽培基质技术。2.适宜寒地秸秆栽培的食用菌菌株筛选。(1)筛选了适宜寒地的草菇菌株。(2)筛选驯化了野生鸡腿菇菌株。3.秸秆基料配方研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1)创制了秸秆代料栽培秀珍菇技术。(2)集成创新了寒地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技术。(3)构建了寒地“秸秆-食用菌-基质(肥)”技术模式。4.秸秆基质系列产品的研制。(1)研制了有机物料快速腐熟复合菌剂。(2)研发了功能型秸秆基质产品及应用技术。5.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转化—推广”新模式构建。(1)构建了龙头企业牵动的集约化生产模式。(2)构建了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户联合经营模式。(3)构建了政府扶持院所支撑企业参与社会化服务模式。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项目团队创新建立了适合寒地的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体系,构建了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的“农业废弃物处理—食用菌生产—农作物种植”循环模式,实现了秸秆基料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生产与应用。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农艺性状比较,筛选了适宜寒地秸秆栽培草菇菌株4株、鸡腿菇菌株1株、秀珍菇菌株1株,引进适合寒地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菌株1株,秸秆生物转化率达到61%-75%;并结合寒地气候和资源禀赋特点,创制了寒地秸秆代料栽培秀珍菇技术、基于隧道式二次发酵的寒地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技术、寒地秸秆-食用菌-基质(肥)技术模式,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创制了秸秆微生物强化发酵处理技术,研制了秸秆育苗基质等系列产品,并进行了规模化生产。项目技术成果获得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受理3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件,取得国家肥料登记证1项、黑龙江省肥料产品登记证3项,制定黑龙江省地方标准4项,为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项目技术已经完全熟化,具备产业化生产和大面积应用条件,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7年—2019年,该项技术在黑龙江省进行了推广与应用,累计种植双孢蘑菇等食用菌18.7万m2,实现经济效益1753万元;生产有机物料腐熟剂1130t、基质和有机肥类产品?2.28万t,实现经济效益2632万元;种植水稻1862hm2、果蔬56.5hm2,实现社会效益6635万元;并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次。通过项目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共处理秸秆9.35万t,替代化肥6400t,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