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1 概况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资源是育种的核心。寒地水稻育种长期以产量为首要目标,对优质食味品质的选择强度不够,导致优质食味品种选育落后,市场可用优质食味品种匮乏,且生产上已有品种存在抗性差、产量低、出米率低等问题。日本、韩国等地优质育种起步较早,先后育成了上育397、越光等优质品种,优质米享誉国际稻米市场,为我国优质米育种提供了借鉴。黑龙江省地处寒地,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生产中低温冷害和稻瘟病频发,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消费者对优质大米的需求越来越高,水稻生产中对优质、丰产、多抗品种需求强烈。
项目组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作物育种专项"寒地第二积温区水稻优质高产新品种培育(2017YFD0100503-4)";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CARS-01-5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水稻优良品种的分子设计研究(2013CBA1405-8)"等项目持续支持下,开展了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历经30余年,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2 科技贡献
(1)创建了一批寒地粳稻优异骨干核心种质,解决了我国寒地水稻种质资源不足的难题,拓宽了寒地粳稻的遗传基础,为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2)创立了一整套寒地粳稻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解决了寒地水稻品种多优性状难聚合的育种难题,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3)选育寒地龙稻系列水稻新品种25个,包括黑龙江省首个国标一级米品种龙稻18、国审一级米品种龙稻185等,解决了我国寒地缺乏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现状,发挥了新品种在本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
3 应用情况
(1)鉴定并筛选出了上育397、辽粳5号、牡丹江22号及其衍生系做为核心种质和桥梁亲本,育成了23个龙稻系列优异品种并广泛应用。
(2)技术成果全面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近两年,育成单位转化龙稻系列良种生产经营权3项,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44.00万元;育成品种累计推广1947.8万亩,增加间接经济效益25.01亿元。省内外各育种单位相继引入龙稻系列品种,共配置杂交组合652个,决选稳定材料1404份,育成水稻新品种63个,累计推广3290万亩,为水稻持续丰产提供了巨大的支撑。
(3)项目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6项,获得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3项;制定省地方标准3项;发表相关论文36篇,主编著作2部。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