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本项目从新品种选育、优异种质创新、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建与完善、产业化技术集成创新等方面历经10年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解决了寒地牧草越冬困难,低温冷害倒春寒频发难以稳产,优质种质资源匮乏,育种理论与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寒地牧草产业的发展。
1、根据东北寒区高寒高纬度等生态特点和土壤盐碱化、栽培粗放等生产条件,提出了充分利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生态育种”思路;针对本区域牧草育种抗寒、耐旱、耐盐碱等重要目标性状,在分子鉴定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列开创性研究,集成创新了牧草育种技术体系。引领了东北寒区牧草育种技术的发展。
2、系统收集评价牧草种质资源3565份,精准评价苜蓿、羊草等种质1263份;发掘特异种质86份,创制优异材料59份,挖掘抗逆相关基因17个,并在黄花苜蓿中验证MfPAL,MfDET,MfGI基因的抗寒功能。创建基于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抗逆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发掘具有早熟、植株高大、粗蛋白高、多叶等性状突出的特异种质66份,丰富了寒地牧草遗传背景,为选育突破性新品种奠定了种质基础;利用创新的种质材料,育成审定品种7个,其中国审品种3个,分别在粗蛋白含量、发芽率、抗逆等重要性状有显著改进的突破性新品系17个;有力地推动了东北寒区优质牧草生产的品种更新换代。
3、制定地方标准8项;获得授权专利 11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软件著作9项;发表论文48篇,其中 SCI收录 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2篇;主编、参编专著2部;育成品种自2015年以来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11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推广934万亩,创造经济效益9.38亿元;育成品种近3年累计推广622.77万亩,新增经济效益6.04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