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本项目来源于中央引导专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项目,项目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农作物产量不稳定、品质优良性状表现不佳、抗逆性弱、易倒伏、成熟度不好、营养功能不足等“卡脖子”问题,创新研发以特种微生物+特种食腐动物通过特殊工艺处理混合而成的具有分子量小、生物活性高、结构稳定、吸收率好、效率高、安全性及适应性广、可操作性强等优点的系列富硒营养液,充分利用硒元素的在植物体内所起到的抗氧化能力和增加光合作用等机理,深入探索各种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解决农业生产中补足硒元素的实际问题。
按照产品与技术相配套原则,将作物由播种到收获各个环节技术集成,建立了系列农作物提质增效营养富硒技术10项,可有效改善植物体新陈代谢,提升产量、改善品质,促进早熟,提高抗逆性。分别在水稻、玉米、大豆、谷子、蔬菜、果树等七大类近30余个作物上的应用,并在黑龙江、湖北、陕西、湖南、河南、广州等地广泛应用,成果转化产品市场畅销且前景广阔。该项技术模式是集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功能农业、健康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农业技术手段,在提质增产的同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链、科技链和价值链的有效连接,助力乡村振兴。
富硒农作物功效成分硒形态高效定性定量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准,可用于鉴别植物源硒肽产品中添加非植物源硒,对高附加值植物源硒肽产品的产品质量检测和标准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该项目产、学、研等环节衔接好,技术成熟,减少无机肥和部分农药应用,进而保护了黑土和生态环境,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安全、营养、功能农产品的需求,开创了我国富硒作物栽培和资源增值转化的新局面。其中黑龙江省总应用面积达到54.57万亩,累计经济效益15.53亿元,全面有效的促进水稻、玉米、大豆、杂粮和园艺等农产品提档升级,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农民及农企收入。同时在全国74家科企单位推广应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创新集成的“水稻提质增效营养富硒技术”,已获批2022年“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重点解决水稻倒伏问题,减少垩白度,增产5%以上,提升出米率3%以上,改善大米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值,增加营养和富硒功能,种植户平均实现亩增收188元以上,企业不同品种和不同销售渠道亩增收5766-21451元。该技术多年在国内多地水稻上广泛推广应用,效果显著。黑龙江省五常市民乐乡华米米业应用“水稻提质增效营养富硒技术”生产的稻花香2号富硒大米荣获2022年黑龙江国际大米节金奖的殊荣,富硒大米销售价格达到每斤48元;创新集成鲜食玉米提质增效营养富硒技术,在同样栽培环境下比对照亩合格优质商品棒数提高,提高特大级棒比率8%以上,有效减少秃尖、优化籽粒口感、增加甜黏度,附加富硒功能、且商品率更好、市场价格更高;创新大豆提质增效营养富硒技术,促早熟4-6天,提高结荚率,四粒荚增多,增强抗病抗倒伏能力,实现亩增产8.5%以上,蛋白含量提高1.02%以上。创新果蔬提质增效营养富硒技术先后应用在24种园艺和经济作物上,实现产量、货架期、效益多方显著增长,有效改善品质、提升口感、增加商品率同时增加富硒营养功能,深受消费者青睐,得到农户、企业和农技推广部门的一致好评。
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地方标准4项,出版论著7部,发表论文31篇(其中SCI 14篇)。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