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寒地水稻产量建成及其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是针对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该研究是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承担的课题,课题起止年限:2011年1月~2015年12月。
研究主要内容:
课题针对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以本地11、12叶主栽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寒地水稻高产群体与产量建成的共性标准,探讨温光条件与产量形成过程的关系;在栽培技术调控上,参照共性标准,通过分析播期、灌溉模式、密度及灌密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优选最佳的栽培调控技术,并指明相应的增产途径,比较共性特征的相似性、差异性及可调性。
主要性能指标:
高产寒地水稻增产途径:抽穗期前后具有高质量群体优势,后四叶片SPAD值高且持续时间长,干物质生产和转运能力强;籽粒灌浆起始生长势和平均生长速率高,穗上、中部籽粒最终生长量和灌浆速率接近一致,枝梗数和枝梗粒数多。生育期内较高的日活动积温、日有效积温及其利用率和抽穗后高的日平均太阳辐射强度对于产量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寒地水稻适宜播期范围应在4月10-20日。寒地水稻高产的最佳组合模式为轻干湿交替灌溉与行株距30cm×10cm密度组合模式,该组合能够增加粒叶比、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物质积累,形成了高质量群体;增加生育中后期干物物质积累,提高光合物质生产能力,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合理,增加了一次5、6粒枝梗和二次2、3粒枝梗的粒数和粒重,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实现高产。高产高效增产的途径是有效茎数多,单株粒数多,干物质积累量大,灌浆持续时间长,产量获得增加。超高产的获得必须要有高的每平方米有效茎数、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重,足够多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较长时间的灌浆持续期才能实现。课题近三年累计推广面积66.5万亩,平均亩增产49.3公斤,产量平均增幅8.7%,新增产值9578.6万元。课题组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件,培养博士1名。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